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堅持信念 網住夢想─盧彥勳 講座紀錄

「感動瞬間  深活記事」系列講座10-1
清大首場講座

堅持信念  網住夢想

講座時間:11/25(星期二)晚上七點
講座地點:清華大學工程一館107演講廳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學務處、工業技術研究院

紀錄:  周家祺、賴昭男

攝影: 何沐鴻


「感動瞬間  深活記事」是由清大學務處與工研院共同發起的全國徵文比賽, 並同時舉辦十場全國系列講座,清大為首場, 我們歡迎清大人一起來聆聽這場難得的講座, 並且歡迎清大人參與徵文活動,將感動你我的真實故事記錄下來。 



「會開始接觸網球,是哥哥的緣故。」網球好手盧彥勳說。在幼稚園時,盧爸爸常帶他去看哥哥比賽網球,多年的潛移默化下,盧彥勳在上小學後也開始學習打網球。「當時和爸爸打球,球來了我就接,其實跟黃金獵犬沒什麼兩樣。」當時的盧彥勳,並沒有什麼計畫性的訓練,只是把它當成在週末假日和家人一起做的運動
父親的期待
高中畢業前的某天,盧彥勳與家人一同觀賞溫布頓網球比賽,盧爸爸突然說:「如果我兒子有天能站在這球場上該有多好!此時的盧彥勳,已是全國青少年排名第一的網球好手。盧爸爸的期待,讓盧彥勳產生了「是否要走職業網球這條路」的想法。
但是讓盧彥勳真的決定成為職業選手的轉捩點,卻是爸爸驟然過世的噩耗。當時盧彥勳在美國比青少年大賽,前天爸爸還跟他通電話,並在電話中幫他加油打氣。誰知道,比賽前竟然傳來爸爸因過度勞累而過世的消息。「若我能用現在的一切換回我爸,我也願意!」盧彥勳對爸爸的死感到相當自責,他常常想,如果他不打網球,或許爸爸就不用如此辛苦的四處張羅他的比賽訓練。「在球場上,是我爸爸最親近的時刻。」為了完成爸爸的心願,盧彥勳下定決定,踏上專業選手之路。

他發誓,自己有一天一定要站上溫布頓的球場


驚艷網壇,享受比賽
OO八年北京奧運,盧彥勳打敗全世界第六種子球員的莫瑞,驚艷了全世界。回想當時的情景,盧彥勳仍然難掩喜悅地說:「我現在還是興奮到說不出話來。」當他知道要與莫瑞對戰的時候,盧彥勳不但不緊張,還相當興奮,他知道這將是一次他表現的機會,「就算你是種子,我一樣能打得你左右跑得喘吁吁!」雖然在一開場,盧彥勳就被莫瑞破了發球局,這使他相當挫折;但幾局之後,堅持不懈的盧彥勳終於成功反擊。當下的那一刻,盧彥勳就知道,這場比賽他抓住了勝利的機會。
其實,不論比賽的大小,盧彥勳難免會感到緊張。但他說:「只要想著怎麼拿下每一分,就不會那麼在意輸贏了。」身為基督徒的盧彥勳認為,每場比賽都有「主」帶領著他。信仰,讓他學會放鬆地去打每一場比賽。
但是比賽畢竟仍有輸贏,盧彥勳還是會有比賽失利的時候。「我很討厭『輸球』這兩個字。」盧彥勳不禁皺起眉頭說。剛開始打網球時,個性好強的他,常會為了十顆球裡沒打好的那一顆而懊惱很久。患得患失、一心追求零失誤的他,輸了比賽不甘心時,發洩情緒的唯一管道就是打電話回家,反過來責備家人為什麼要支持他打網球?於是每當盧彥勳比賽,他的家人往往比他還緊張。直到後來,盧彥勳的哥哥對他說:「你要的目標已經都達到了,現在就只要好好享受比賽。」於是,盧彥勳開始學會把心思放在享受比賽的過程中,或是期待遇到新對手上面,「贏了比賽,就是我的紅利;輸了比賽,也沒什麼太大的損失。」盧彥勳認為,每個比賽都是新的開始,輸了比賽也沒關係,下一場再從零開始累積。
沒有不可能,只要能堅持
    職業網球,是一項極度考驗球員體能與心境的運動。盧彥勳在球場上時,心中總會想著:「不能輕易放棄。因為在球場上的每一刻都是學習的機會。」很多選手在輸了第一輪比賽後,剩下的賽事就會隨便打,但盧彥勳就算輸了第一輪,也會認真看待其餘每一場比賽。
年溫布頓網球公開賽中,盧彥勳遇到了世界排名第七的網壇名將Andy Roddick。於職業生涯中盧彥勳曾和Andy Roddick交手過三次,但皆以落敗收場。但在輸贏上心境有所轉變的盧彥勳,抱著不到最後不放棄的心情,和Andy Roddick拼戰了五盤,歷時四個小時又三十六分鐘,最終以9: 7先搶得三盤的勝利。賽後盧彥勳激動得用手指向天,彷彿在跟天上的父親說 「爸,你看到了嗎?我今天站在溫布頓球場,完成我們的夢想!」盧彥勳完成了他職業生涯最重要的一場勝利,也感動了成千上萬替他加油的台灣網友。

    在球場上發亮發光的盧彥勳,令我們讚嘆的、感動的,不是如世界排名數一數二球將的霸氣與完美球技,而是他對於站在網球場上,每一分每一秒的堅持與不放棄。


現場同學發問

職業選手旅外的困境
    職業網壇裡,能夠排名至世界前一百名的選手,都已具備高超的能力與技巧,能夠維持世界排名,甚至往前邁進,則必須要奠基在良好的訓練團隊之上。每個世界排名前十的選手,背後都有著非常強大的黃金訓練團隊。良好的訓練團隊可以非常有效率的提升球員的練球效率,檢測、調整球員身體上每塊肌肉的強健程度。
    盧彥勳旅外的職業網球生涯,是我們每一個台灣人的光榮與驕傲。但是由於台灣大多以升學為發展考量,較不重視體育方面的栽培,因此盧彥勳經歷過許多因金錢不足而帶來的困苦。因此盧彥勳至今能僅以職業獎金──世界排名前一百名的補助獎金,來支付簡單的訓練團隊,目前團隊內僅有個別一名體能訓練教練、肌肉按摩教練與保護治療教練。
   一路走來,盧彥勳深切的盼望,對於旅外參與職業大賽的選手,台灣政府不應該選手得了冠軍才給獎助金,球員受了傷卻是置之不理;也不應該要求選手參與特定的比賽,才承諾給予金錢補助。盧彥勳以保持著樂觀、回饋球迷的心態,努力保持著今日的成就,但對於現況,他仍希望我國能夠更加重視台灣體育選手為國爭光的處境。
持續前進,提攜後進
         盧彥勳非常關愛家人,也非常熱愛台灣這塊土地。大約每三、四十天,他就會回家看看母親與哥哥。哥哥也開玩笑的說 :「盧彥勳雖然在國外,不過如果有中式食物可以吃,他一定不會去吃西式的食物!」盧彥勳很希望未來,自己能將在網壇上、職業訓練上所學習到的經驗,留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或許是擔任網球教職,又或是職業教練。

   看似光彩絢麗的成就背後,其實是經歷了一段不為人知,只有自己嚐透的苦。盧彥勳也勉勵台灣的年輕選手們,可以在運動圈加倍努力,多到國外歷練。台灣體育領域,跟當年的情況比起來,已經有所進步,在OO年前,盧彥勳對於職業網球還一無所知,現在許多青少年選手都設立了明確的藍圖。盧彥勳相信這對於選手欸本身的發展,將會更快更有效率

專心聽講的觀眾們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媒體趨勢與行銷手法─駱焜祺

生命故事講堂

媒體趨勢與行銷手法

主講人: 駱焜祺 先生
時間: 11月 14日 AM 10:00 – 12:00
地點:教育館 313
文字記錄:田依凡



       媒體的大環境不斷變化,以美國為例,電視是主導新聞來源的大宗媒介,但因為網際網路的崛起,使得各類媒介接收人口在19982008年間有著大幅的改變,造成電視及報紙的閱聽人口下降;新興的網路閱聽群眾則大幅增加。其中,又以1834歲的青年族群對網路的依賴性增高,只剩下50歲以上的人口還是以報紙為主要新聞接收來源。
媒體趨勢
駱焜祺認為,美國和台灣的媒體趨勢是大致相同的,只是美國的發展進程較快。他提及美國報業龍頭New York TimesCEO曾發表聲明:「報業在五年內消失並不奇怪,而我們已經準備好了!」而事實上,New York Times現在公司的營運的確出現了危機,可見現今媒體的趨勢對報業的衝擊之嚴重。
再回頭來看台灣的報業,從20012005年間已有四家報紙停止營運,其中包括熱門的中時晚報以及訂閱數曾超過50萬份的民生報。駱焜祺感嘆:「其實每一份報紙的成本都比賣價更高,所以多每賣一份報紙就是多虧一分錢,因此中國時報才會傳出一夕易主的驚人消息。」
駱焜祺指出中國時報的幾點營運問題:第一是多角化經營失利;第二為全球金融風暴的拖累;最後是振興專案的欲振乏力。其中又以中國時報推出的振興專案為滅亡的催化劑,讓原有的48萬訂閱數直落到39萬份,再加上整個集團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導致資金周轉不來而因此停刊。
因應現今的媒體趨勢,駱焜祺以聯合報為例,用分眾經營、多元營收、擁抱未來媒體的方向,來尋找報業的新生機。駱焜祺指出:「現在的報業要靠本業賺錢根本是不可能的,尤其當金融業、汽車業、房地產,這些廣告主全都面臨金融風暴的危機時,報業只能另闢新路。」像聯合報即和其他媒介串連,在網路上創造了一個教育平台,裡面整合了所有的教育資源及資訊。除此之外,聯合報更進駐教育品牌代理、作文師資培訓、華文教育市場開發……等,重新定位一個更多元的聯合報。
隨時代而變
談到行銷手法,駱焜祺再以聯合報為例。在分版行銷方面,聯合報除了鎖定不同族群,討論不同的題材外,更把專欄集結成書,來幫助報紙行銷。而近年來,聯合報開始致力於自身品牌的推廣,成立企劃組來與不同部門作結合,以置入性行銷的手法,讓「把世界帶進台灣」的標語推廣到全台灣。另外,聯合報也主辦米勒畫展,引進太陽劇團來加深民眾對聯合報的好印象。
駱焜祺說道:「社會在變,媒體在變,擋也擋不住。我們要變就要變得更快!改變是一件好事,因為改變,自己的思維也會跟著不一樣,需要思考的層面也就更廣。」駱焜祺認為,現在是一個數位匯流的時代,未來的新聞媒體將透過電視、電腦、廣播、手機……等各種載具,讓全民能夠獲得零時差的資訊。所以報業要如何利用品牌去永續經營,進而增加營收,雖為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但是報紙如何在現今的媒體商品化的洪流當中,繼續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則更需花心力去關心。

2008年6月6日 星期五

我的旅行寫作夢─黃素琴 講座紀錄

生命故事講堂

我的旅行寫作夢


主講人:黃素琴 女士
主持人:陳千惠 老師
時間:2008年6月6日 am.10:00~12:00
地點:清華大學教育館 312
文字紀錄:曹馥年
攝影紀錄: 張筠



「對我而言,旅行是難得的休息;繪畫是我的興趣;帶著心愛的畫筆去旅行,則是我的習慣。」就像孩子們常會帶著心愛的玩具、玩偶去旅行一樣,黃素琴習慣帶著自己喜愛的畫筆去旅行。
繪畫,是她旅行的一部分
除了工研院研究員,黃素琴還身兼「作家」一職,但她的寫作工具並非筆墨,而是畫筆與顏料。「繪畫一直是我的興趣,開始學畫的確切時間已不復記憶,只記得十幾年前曾在畫室學了兩年多,也在工研院帶國畫、西畫社,不過最後倒成了跑腿角色。」黃素琴說。
黃素琴最初旅行的動機,是為了看看不同的風景。走過十幾個國家,開過畫展,出了兩本作品集,戲稱自己為「不務正業的旅行繪畫工作者」的黃素琴,談到自己的繪畫歷程與旅行見聞時,臉上總洋溢著興奮的神采。
西班牙雖不是她旅行經驗的起點,卻是讓她印象最深刻的國家。「每個地方都有一個讓我難忘的故事,加上當地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雖然只有短短幾天,卻使我回來之後忍不住對許多人分享這段旅途。」
漫遊陽光西班牙
西班牙首都巴塞隆納,對黃素琴來說,是座讓藝術家盡情揮灑的城市。在巴塞隆納的時候,她把重點放在西班牙建築鬼才高第的作品上。除了堪稱高第畢生代表作的聖家堂(Templo Expiatorio de la Sagrada Familia之外,將大自然與建築完美融合的奎爾公園(Park Guell及擁有自然主義風格的米拉公寓(Casa Milà讓黃素琴情不自禁地拿起畫筆,將它們的身影留在畫布上。然而,在描繪米拉公寓時,她發現想細緻畫出建築外觀不但困難,而且沒有什麼意義,於是她轉而捕捉建築的線條。有趣的是,最後畫出了一幅寫意筆法的作品。
巴塞隆納的都市角落,常常蘊含著有趣的傳說或故事例如,據說喝過加納雷塔斯泉的旅行者,未來就有機會重遊巴塞隆納,為這座城市添了一分浪漫的想像。黃素琴嘆道,新竹固然也有東門城等顯著的地標,但卻缺乏了一些令人著迷的故事。
離開了熙來攘往的都市,黃素琴也走訪了許多古城與小鎮。一天,她一個人帶著畫具走在艾維拉(Avila),想描繪十一世紀的古老城牆,但一旁喧鬧的少年卻讓她無法安心作畫,最後她只好走到聖德雷莎修道院,緊挨著聖德雷莎修女塑像,才終於完成作品,黃素琴說:「繪畫不一定要用筆,心中的印象也能是一幅畫。」由於時間的關係,她有不少未完成的畫,但當時的感覺在她心中依舊印象鮮明。

托雷多(Toledo)有許多蜿蜒的小巷,不少驚喜隱藏其間,「其實迷路也不是件壞事」,黃素琴說,像她在內華達山脈(Sierra Nevada)角落的白色村莊,和偶遇的小狗度過了一個下午。哥多華(Cordoba)的行道樹是結實纍纍的橘子樹; 馬德里La Alpujarra地區則開滿杏仁果花。她循著舒潔面紙上的一張圖與幾行字來到孔賽格拉Cosuegra,盡情畫下藍天之下的風車陣。她發現塞維亞(Sevilla)的黃金塔(torre del oro)已不像以往一般燦亮耀眼,她就自己在畫布上加上幾筆金黃。「我喜歡西班牙的陽光,還有這裡奔放快樂的人群,我想融入這種氛圍,既然黃金塔上沒有金黃色,我就自己加。」黃素琴說。

人與人的相遇,就像路邊的野花一樣
在台灣,可能要到高海拔地區才能感受到山水的壯闊;但在國外,有時行駛在公路上就可見到兩側的大山大水。「在這樣的山水之下作畫很幸福。」黃素琴最初醉心於國家公園的景緻,後來也漸漸走進都市,以及造訪文化遺產。她以健行、騎機車等方式旅行,漸漸地她發現,國外的風景與台灣的田園風光有某些相合之處。她在台南看到了與法國相似的油菜花田,面積雖不那麼廣袤,但在她的筆下卻同成了片無際的黃色花海,「不同的時間地點,也會有類似的風景,但兩者之間又保有各自的風味。」

旅行的路途中,讓黃素琴感動的不只是風景,還有溫暖的人情。熱心介紹羊隻給她認識的老先生;答應為她在餐廳辦畫展的法國旅館老闆娘;請她吃現採櫻桃的「櫻桃阿伯」;聽完《月亮代表我的心》後熱淚盈眶的「種菜阿伯」……。那種人與人之間接觸時毫無防備、敞開心胸的互動,都讓黃素琴相當感動。「縱使不一定能了解對方的語言,人們仍能心靈相通。人與人的相遇,就像路邊的野花一樣平凡而美麗。」



旅行的延續,是夢想和發現的啟程
目前黃素琴已出版《漫遊陽光西班牙》、《法蘭西時光》兩本書。有人曾問她,有沒有想過乾脆改行成為全職的畫家?黃素琴明言,她並不會考慮作一位全職畫家,因為如此一來,這份職業恐會變質。就現實面而言,畫家的收入不一定能維持生活所需,賣畫固然可以賺錢,但背後的行銷機制與手法是一門學問,並非她能力所及。黃素琴說,她喜歡目前的工作,也會從中得到成就感,只是她的興趣多元,旅行與繪畫都是她的喜歡的事情,她會用空閒的時間從事這些興趣,但不考慮轉行。黃素琴不清楚大眾受旅行攝影或旅行繪畫吸引的原因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否有市場。想要在繪畫市場中達到一定地位,需要長時間加以醞釀,也要有經紀人或經紀公司的支持,要是缺少支持,旅行會變得很有壓力。無法享受旅行,還得為了經濟收益考量,以讀者想要的東西為出發點創作,這種生活並不會快樂。
於是,在兩相商榷與時間不足的狀況下,黃素琴透過寫部落格的方式,零碎紀錄自己的想法,與大家分享、互動。她認為,旅行不一定要有特殊目的,見到好風景時,隨時停下腳步塗塗畫畫也可以。被問到「如何在工研院忙碌的工作中與旅行間取得平衡?」黃素琴說,她旅行機會其實不多,大都只能選在農曆年前後出國。但這樣的時間安排,有時候也讓她有了意外的體會:黃素琴通常習慣早起出門畫畫,歐洲冬日氣溫嚴寒,有一次她畫著畫著,竟發現畫筆與顏料都凍結成冰,最後她並沒有把那幅畫畫完,留作一個有趣的回憶。
她說,自己平日的工作壓力較大,作畫的時間也有限,有時在短短的時間內也沒辦法作相當完善的旅行規劃,因此她特別珍惜旅行時擁有的行動與心靈的自由。她認為行前應把握有限的時間盡量準備,並發揮旅行後續的無限價值。她也會帶回一些紀念品,並將其入畫,她覺得這些紀念品都包裹著旅行的回憶。

對黃素琴而言,畫筆與顏料是寫生、寫作與編撰想法的道具。只要在旅行時以細微的心思觀察週遭事物,必然會發現不少讓人驚奇的事情或很棒的人物。旅行也是一種放空與重新整理的過程,進而激發出更美好的夢想。黃素琴認為,旅行的延續,是夢想與發現的啟程。


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新聞判斷與專題寫作─林松青 講座紀錄

堂生命故事講

新聞判斷 與 專題寫作

主講人:林松青 先生
主持人:陳千惠 老師
時間:2008年5月16日 am.10:00~12:00
地點:清華大學教育館 231
文字紀錄:曹馥年 柳青浩
攝影紀錄: 彭俞蓉

           「聯合報以[1]質報自許,提供最精確的報導,除了刊登深度與調查報導,也同時兼顧讀者對社會、生活新聞的需求。」二OO八年,聯合報地方中心主任林松青的記者生涯邁向第三十一個年頭。對於質報的新聞編輯,以及新聞專題寫作,他有自己專業的看法。


[1] 質報(英語Broadsheet)是各類報刊尺寸中最大的一種形式,為規範長度的縱向版式(通常在五百五十九毫米以上),也被稱為「質報」。大報形式的印刷品通常為一個寬版紙張,包含有從敘事政治諷刺的各種內容在街頭發售。在一些國家,尤其是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和美國等,大報通常被認為擁有比小報更為深刻、嚴肅的寫作方式,會利用其寬大的版面對事件進行深入探究,而對煽情文筆及名人材料則刊載較少。
 

 新聞判斷
作為一個編輯,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新聞判斷。要能迅速、正確地看得出一篇報導的價值,並不被假新聞所矇騙。這種綜合性的能力一般稱之為『新聞鼻』。」林松青說,新聞判斷,倚靠的是編輯長時間累積下來的經驗,是一種敏銳的直覺,建立起這種直覺的第一步便是「博」。「你要充分地閱讀,大量地吸收;再來要跟得上時代、跟得上現今資訊市場上最流行的東西,而且永無止盡地吸收!」如何能夠成就博學?林松青舉了個例子:他有個同仁知識廣博,從聲樂到地震,都多少有些了解。原來他同事每天凌晨三點半下班後,因為睡不著覺,就習慣性地打開電視來看,他也不固定看哪一台,就在各台之間轉來轉去,久而久之,就什麼都懂得一些。
除了要博學、能「識貨」之外,新聞編輯還擔任「資訊守門人」││為群眾把關新聞的真偽。每天都有許多假新聞流傳,對來路不明的新聞作查證,亦是媒體的重要工作之一。新聞報導每天稿山稿海地湧進編輯部,編輯們必須決定哪些新聞稿能夠登上版面,供讀者閱讀。一般而言,沒有特殊新聞點的程序性新聞、公告式新聞,以及不實市場民調、影劇版緋聞炒作等假議題,通常不會刊登。林松青表示,應依次以「重要性」、「可讀性」、「實用性」等三點作為新聞選擇的首要依據:重要性高的新聞與人民生活未必密切相關;可讀性高的新聞故事性強,相對比較受歡迎;其他部分如[1]測速器、[2]脈優錠等對抗官僚體制的新聞,網路點閱率雖不一定高,但可監督政府,為人民謀福利,符合聯合報追求質報的目標,故也是聯合報的新聞取向。
由於網路時代的來臨,各大新聞媒體也紛紛成立網站,提供網路新聞服務。「網路新聞點閱率」逐漸成為另一個新聞選擇的重要指標,例如著名的全球金融資訊供應商彭博社,就以顧客點閱率決定該提供哪些類型的新聞。倘若新聞閱讀率高,就能吸引廣告主刊登廣告,因此在商業考量下,媒體常不得不在新聞的重要性與可讀性間作抉擇。
然而,選擇新聞時,編輯也會考量讀者群及讀者需求作為重要標準。例如經濟日報以刊登讀者所需的財經訊息為主;聯合報本為一提供全方位訊息的綜合性報紙,但順應讀者胃口,近幾年也逐漸把娛樂性質較高的新聞列為優先考量。選擇新聞稿時,除了參照網路點閱率,發布較受讀者喜愛、可讀性高的新聞,新聞人還是須以自己的直覺判斷一則新聞是否有影響力,新聞人平時吸收的資訊越多,新聞直覺就越敏銳。
看電影學編輯
新聞不只有內容,還會配上主圖,此時有限的版面上要如何收納進全部的新聞便是一門學問了。頭版新聞的內容以及要用多少個版面報導它,由聯合報各中心的主任們在每天下午四點召開當日的第一次編前會決定。林松青表示:「過去頭版新聞必須要是國內外政經大事的時代已不復見,社會新聞逐漸也有登上頭版的機會。」
一則新聞要登上報紙版面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記者們常自嘲說:「沒被錄用的稿件是被登到太空版去了。」想讓自己的稿件上報,甚至登上全國版,就得了解編輯心中到底在想什麼。每位編輯挑選新聞時都有自己的觀點,林松青的觀點則是「看電影學來的」。
「電影要吸引人,故事就要說得好;故事說得好,讀者就愛看。其中,能夠賺人熱淚的悲劇,是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的。」因此,有情節的悲劇、歷險記、男女情事、黑獄風雲等相關新聞皆能吸引不少讀者群。例如一九九八年的[3]洪曉慧事件就包含了以上幾點元素。林松青習慣從受害者的性別切入,主要是為了抓住觀眾較容易對女性受害者產生憐惜感的這種心理,希望記者們取得受害者生前照片也是同樣的作用。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與科技發展,報紙也不得不面對許多來自網路或電視台等新興新聞媒體的壓力,但究其內容質量而言卻不見得如報紙一般精緻。以電視台為例,一般來說,電視台的採訪的人力遠遠不及報紙,新聞卻是全天候二十四小時地放送,所以結果就是粗製濫造,同樣的新聞不斷重複。然而,電視媒體的先天優勢是與群眾的接觸率高,一般認為電視廣告的效力會大於平面媒體廣告,所以即使電視台的新聞品質下降,它依舊不動如山


[1] 由於快速道路與市區道路限速不同,先前曾有民眾反應測速器設於兩者交界點,會使駕駛者離開快速道路後不及減速因而被罰款。此外,測速器設置地點過於隱密也引來民眾紛議,甚至曾有民眾因不滿而自行設置看板警告他人此處設有測速器的事件。
[2] 脈優錠:目前台灣高血壓患者最常用藥。民國九十六年曾爆發民眾於大型地區醫院拿到假藥的事件。
[3] 洪曉慧事件:一九九八三月間,時任國立清華大學研究生洪曉慧,因感情糾紛而謀殺同系同學的案件,或稱洪曉慧殺人案、清大溶屍案、清大情殺案、清大王水溶屍案。

報紙經營
經營一份報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長期經營的考量,報社往往必須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做出許多妥協。一份報紙只賣十塊錢,尚不及成本的三分之一,因此,現代報紙主要仰賴廣告的收益才能夠生存。但是,不同報社之間仍有許多不一樣的經營模式。例如英國太陽報便每天刊登上空女郎的照片,以吸引讀者目光的方式來穩固英國銷售量第一的寶座;蘋果日報以「如何有助於賣報紙」作為第一考量,將讀者群的定位在藍領階級、勞工階級、以及年輕人,刊登他們感興趣的訊息和事物,如美女圖、八卦、及流行商品等資訊來創造高傳閱率,以吸引企業主刊登廣告,創造大量營收。
對於現在報業發展的現況,林松青有種深深的感慨。他舉了個例子:蘋果訪問王令麟時,不問他關於[1]弊案的事情,而去問他:「現在大陸發生大地震,你要不要捐錢?」王回答:「真悲哀!」林松青感嘆,花那麼多錢,砍那麼多樹,卻刊登這些沒有營養的話題,「你悲哀,我們也悲哀。」
有人問:「為何不增加對國際新聞報導的份量,培養民眾的國際觀?」林松青希望大家反過來從報社的角度思考:首先,國際新聞的涵蓋範圍太廣,又要考慮廣度,又要考慮深度,在有限的版面中,勢必無法兼顧;其次,辦報紙脫離不了商業考量,新增一個版面需要幾百萬的資金投注,開了版之後,有沒有人願意刊登廣告?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林松青表示,聯合報目前選擇以教育新聞為中心,國際新聞也會挑選跟教育相關的留學資訊等議題作報導,現在要是有重大國際新聞,國際版版面不足,會放在其他版面報導,作為國際版的延伸。
「若質報不賺錢,為什麼還要繼續堅持做質報?」林松青回答,目前社會上煽色腥新聞充斥,不過聯合報不選擇跟與蘋果等類似性質報紙起舞,且聯合報與蘋果日報的版風基調不同,要是一味求同,反而失去市場區隔。蘋果的印刷機是新買的,彩色印刷較為精美,但聯合報用的是三十年前注重印刷速度的舊機種,圖片自然不那麼漂亮。這麼說,「換台好一點的新印刷機,問題不就解決了嗎?」但是聯合報過去曾經被政治打壓,當時的總統辦公室主任蘇志誠曾喊出要讓聯合報「大報變小報」的名言。對付企業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查帳,所以聯合報至今仍不敢跟銀行借錢。一個企業要生存,就要找出自己的強項,林松青說:「我們的強項在文字;我們的強項是我們腦袋的思惟;我們的強項是我們言論部評論的功力,所以我們決定走質報的路線。」


[1] 台開、遠倉購地弊案:前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十五年前擔任遠倉科技公司董事長期間,與當時的總經理特助周繼鵬,被控將公司位於桃園的一筆土地虛灌購地、整地的成本後,以十八億元的高價,出賣給台開公司,不法獲利數億元。當時檢方依違反商會法、證交法等罪,將王令麟、周繼鵬等人起訴。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我的綠色寫作─朱慧芳 講座紀錄

生命故事講堂

我的綠色寫作

    主講人    朱慧芳 女士 時間       2008/4/18 am.10:00~12:00

 地點       教育館231
文字紀錄 蔡宜珊 彭俞蓉
攝影紀錄 李柏南

朱慧芳於二十九歲時便,成為台灣最年輕的新竹花旗分行經理。但是,為了不在孩子們的成長中缺席,朱慧芳決定在人生最高峰時,離開瞬息萬變的金融界,和先生攜手創業,創立了台灣第一家生機超市「柑仔店」,推廣有機飲食健康生活的理念。當年,為都市忙碌生活所犧牲的家庭、親子時間、健康都回來了,而且,這是做好事,可以幫助別人更健康。
朱慧芳現在更為雜誌和報紙撰寫生機飲食的專欄,四處演講示範生機飲食料理;而先生黃仁棟是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總經理,兩個人都是台灣的「有機生活名人」。朱慧芳關懷這個世界與人文,並致力於綠色行銷。


        
        One Makes the Difference

Julia從小跟著父親四處到鄉村佈道。有一天,一隻蝴蝶停在她身上不肯離去,於是她決定改名為Julia Butterfly。二十二歲那年,Butterfly從一場車禍中死裡逃生,此後她總覺得冥冥之中,似乎有個聲音一直告訴她,前往美國西部。當時[1]Pacific Lumber Company要在當地伐樹,環保團體為了保護樹木,於是想出了一個辦法││ 若是每天有人爬到樹上面,就沒有人敢砍伐了。恰巧,Butterfly在這個時候到達美國西部,她便接手了這個工作。她在樹上待了七百三十八天,一直到Pacific Lumber Company終於退讓,才結束了她長達二個多月的樹林生活。此事件之後,Butterfly便寫了《One Makes the Difference》這本書。朱慧芳用這個故事告訴人們── 一個人的力量也能夠改變一群人,甚至是改變大眾。
穀東俱樂部的賴青松讓消費者參與作股東,採用較為有機的方式種植,種菜之餘也保護了整個環境;Inter Face公司以環保的方式製作看似最不環保的地毯;普林斯頓大學的Tom SzakyJon Beye利用蚯蚓製造有機肥料,並用回收的寶特瓶裝新肥料出售,創造十五億美元的年營業額;One World Everybody Eats Café世界大同餐廳提供有機食材,讓顧客決定該付多少錢,是一間就算沒有錢也可以進去吃的餐館。朱慧芳表示:「如何詮釋環保的概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
朱慧芳選擇用寫作發出自己的聲音,去影響這個世界。她認為:「人會受到感動,有時是因為被觸動了內在的深層感受;有時是因為產生了與原有經驗的認知差異;有時是因為被牽動了思緒;而有時則是源自於一種原始的悲傷。」朱慧芳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些什麼事來改變這個世界,而她找到了「文字」。她指出,世界上六十五億人口有五十八億人──約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九十無緣享受到我們所認為是天經地義的福利。紐約的一個博物館,便以此為主題舉行了一個展覽,名為“Design for the other 90%”,展覽中展出的設計品諸如「保命吸管」──吸管裡裝了精良的過濾系統、滾筒式水桶、「載卡多」腳踏車── 將腳踏車可以承載的物品或人數擴充利用的一種方式、殺蟲劑蚊帳、LED書包等。「這些設計的目的,就像綠色寫作一樣,要發現一些別人不會注意到的事。」朱慧芳說。


[1] Pacific Lumber Company:縮寫PALCO,也俗稱PL,主要經營加州伐木與鋸木業的公司。


       何謂綠色寫作?

朱慧芳認為,只要以友善地球、友善萬物為題材的作品,都可以是綠色寫作。綠色寫作並不侷限在某一種形式,每個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綠色寫作也不一定要這麼嚴肅。它可以是溫馨感人、積極正向的,也可以是冷靜說理、詼諧幽默的,或是以成功範例、創新的事件當作例子。」
不過,朱慧芳也承認,一個人即使致力於某件事,也很有可能最後什麼事都不會發生、不會改變。她寫過一篇關於被水泥封住的海岸文章,即使有許多人都曾向她詢問那是哪裡的海岸?然而那一片被污染的海岸至今依舊沒有改善。即使如此,朱慧芳還是會堅持繼續寫下去,因為她覺得有感受就會引起想法,有想法就會有立場,而有想法的人是很難保持沉默的。朱慧芳舉例:像地球日,最早也是由美國的大學生發起的,後來成了全世界的活動;社會學者Paul Ray,發現在當時的歐美社會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族群,生活方式及從事消費行動時,皆以綠色環保為優先考慮。他連續對此族群做了十五年的社會觀察,後來提出了LOHAS,樂活理論。
最後,朱慧芳也提醒:「案例雖然是最佳的故事,但光有案例是不夠的,必須經過查證、多方認識、深入了解、採訪紀錄、參考資料等步驟,並決定想要呈現的模式,然後描述它,或者以另一種思維、創新的看法切入主題,才能完成『寫作』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