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你的天堂 我的夢想╱我的媒體生涯與生命歷程─劉在武 演講紀錄

你的天堂 我的夢想╱我的媒體生涯與生命歷程

時間:2010年10月15日
地點:清華大學教育館313教室AM10:00-12:00
主辦:清華大學學務處
執行:通識教育中心媒體與社會課程師生 
講師:劉在武


講師經歷:
現任:華晶科技投資長兼發言人
    《45%的天堂》作家
曾任:宏達電總經理特助
         工商時報主筆
            中國時報撰述委員、記者

1016上午,教育館的310教室幾乎擠滿了同學,因為《45%的天堂》作者之一的劉在武先生,今天來到這裡,準備與同學們談談自己的媒體生涯與生命歷程故事。
2006年冬天,劉在武先生是宏達電子總經理特助兼發言人,每天就是忙著開會、趕飛機在世界各地追著行程表跑。想到生活若這樣下去,不但會少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時間,到最後可能連自己都會後悔這種無法改變的未來命運,毅然決然辭了職。
與朋友李君偉先生經歷過罕有人在冬季嘗試的西藏之旅後,兩人共同寫下了《45%的天堂》,作為自己生命中在人生頂峰急轉彎的紀錄。而應「媒體與社會」課程之邀,劉在武先生一口答應,願意與同學們做面對面的分享。
一開場,劉在武先生談起了自己與清華大學的淵源。
雖然大學唸的是輔大大傳系,但劉在武先生卻有很多照片都是在清大拍下的,因為阿姨住清大對面、外婆也在就清大附近而已。回想起小時候的清大,校園很空曠沒幾棟樓、大草坪很大、水溝以前是小溪,且用手去撈就抓得到魚蝦。也常常騎腳踏車去東院偷摘樹上水果、甚至在清大游泳池開的第一天就跑去游了!
在媒體業工作了十年後去唸EMBA,接著才轉入商場。但是談起過去的記者生涯,劉在武先生仍很興奮地說,記者是他的畢生職志,因為採訪的過程可為人生帶來非常多的歷練、有許多非常成功、社會最頂尖、經驗很豐富的人願意坐下來陪你聊個十分二十分鐘、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在以後回想起來都是個非常珍貴的時刻。
聊完了自己的過去經歷,劉在武先生想跟大家分享關於「人生」目標這件事。他問起現場聽眾:「什麼樣的人生是成功的?」。是考試、是賺的錢、還是什麼社會地位呢?
人應該有夢想、自己的選擇是什麼?
劉在武先生說起了自己在西藏旅行過程中遇到的例子。在新定日接近零度的天氣下,遇到四個德國的木匠年輕人、只有穿著薄薄的傳統服飾,沒有什麼行頭就雙腳走天涯。他們就靠著在世界各地打零工賺足旅費,累積夠了後就繼續踏上旅程,在年輕歲月裡生命的精華,他們就想這樣到處走走看看,不畏懼前方有什麼困難。
回到現實,我們人生的role model 是什麼呢?我們自己決定了要變成什麼樣的人呢?從小到大,我們的dream(夢想)是誰給我們的呢?老師、或是家人?
作為曾經的媒體人,劉在武先生提到,我們的很多想法、價值觀都來自外界、尤其是媒體。我們看了太多的「典範」、看了太多成功的企業家可能想要去追尋,但這些典範有可能是報紙編輯的想法,而不是我們自己想要的。也可以自己想想,未來每個人都有可能也成為一個媒體人,到時候自己要給觀眾什麼樣的資訊、什麼樣的觀點?
劉在武先生提醒聽眾,大學畢業後,每個人就要開始過自己的生活,人生是自己的,自己要去決定自己想要過怎樣的人生。不要活在別人的信仰、教條裡,"Find the dream really from your bottom of heart, Don't live in other's belief.",這是人生很重要的課題。
對於畢業後找工作的取向,劉在武先生要大家選自己喜歡的工作。每天都要問自己,你喜歡的工作是什麼、你現在的工作是你喜歡的嗎?傾聽你自己的聲音、follow your heart,「因為只有做你真正想做的事,你才能做得比別人好!」
要怎麼跟別人競爭?
現場播放了「教育的未來」影片:
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會每天想著要進步。劉在武先生提到了一個例子,Steve Jobs在罹癌期間,每天都問自己「這是我最後一天,還有什麼事情是我想做的?」結果當他有天發現「沒事可做」時,他就知道是自己應該改變的時候了,一成不變的安逸生活是沒有辦法讓人進步的。而要有怎樣的life style、要怎麼成就自己想要的人生,就看自己怎麼去解讀自我夢想的不同面向。「記得常常問自己,現實生活是否與自己想要的一致?」劉在武先生一再地提醒聽眾。
後一個小時,開放給現場聽眾提問。提問的同學很踴躍,而每個問題劉在武先生也回答得很認真仔細且誠懇、在場觀眾也專注地聽著,時而露出理解的笑容。

問:現實生活跟夢想似乎很容易衝突,最後往往只能妥協,要怎麼取得平衡呢?又怎麼下定決心呢?
答:找自己有興趣的很重要、比別人更認真、dream可讓人很crazy!因為它是一個你喜歡的工作、你會花很多時間去push自己做成、做得比別人好。若你確定這是你想做的事情、那麼就想辦法去追尋。很多事情要妥協沒錯,但有了機會就去做吧!該妥協的是不要眼高手低,從底層做起,別人給你機會就要去做。
問:您讀的是傳播科系、又在傳媒工作,對往後的商場工作有何幫助?兩個職場不同、相同的地方在哪?
答:去看看自己系上的學長學姐吧!很多人可能都不在本科、但你可以去看看什麼是可以去學習的。媒體的好處是可以看到整個大整體的動作:包括人口、經濟、政治、...等,你可以學會怎麼去分析、怎麼去看待問題的不同面向。而你學經濟,你就可以就每件事情的經濟層面在哪、又影響了經濟哪些部份?
經過這樣的訓練,很多在媒體上的事情,你能夠看到更多廣泛的面向。當你在發覺你做過記者、經過幾年的訓練之後,有了這些比別人更多的敏感度對於事情能有不一樣的看法、這是你人生最大的好處來自於此。
問:新聞傳媒本科學生的優勢所在?新聞史在實際應用方面似乎沒有什麼意義?一窩蜂考研究所要幹麼、拿學位或做學問?
答:我也覺得唸新聞史沒什麼用(笑)!但我覺得傳播本科系的學生出來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唸了新聞史、除了扎實的基礎,你能知道什麼是對的。媒體是第四權,力量非常大,也許新聞媒體要報導什麼由高層決定,但你在編輯台、或你是一個文字工作者、你是一個導演、或是一個廣告人,「你想傳播什麼」其實非常重要。
撇開傳播學不談,我們先談社會責任這一塊,你必須要有堅定的信仰,你必須在傳播課程中學到,當別人丟出一個議題的時候,可能所有人看到的是這個角度,但你要能發覺另一個不同的角度。透過你所學的不同的東西,經濟學、政治學等,當碰到一個事情,你要採取什麼角度來看待?也許你無法在體制內跟上層正面對抗,但你要在報導裡採取什麼樣的角度、是保守派或自由派、那就有非常大的差異。
現在台灣最被尊敬的媒體人,是王惕吾、余紀中,他們都是在戒嚴、有報禁時代產生的。為什麼呢?他們在那時候並非大鳴大放,但是他們在那個年代為台灣,開啟了一個視野,告訴大家什麼是應該有的觀念、什麼是趨勢,什麼是在封閉的系統裡應該有的往前進的方法。那是一個媒體人應該要有的觀念。
大學在某種程度上是通識教育,你可以去看看你要的是什麼。當初我所受的教育,也許對於我的實務經驗上幫助並沒有多大,但在對於幫助我的思考邏輯成型上,卻佔了很重要的一個部份。
不用去想學校能給你什麼,重要的是你想學到的是什麼。現在的時代絕對不缺資訊,缺的是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問:沒有做夢的空間?想旅遊、爸媽不同意?追夢想似乎是件困難的事。
答:沒有父母願意讓孩子冒險,這是我們的文化。但機會是去談、去爭取出來的。你要怎麼有周詳的規劃(reliable plan)、讓他們能放心,這跟最後硬著來依自己的想法做事,意義完全不一樣。
追夢想難嗎?難的是你是否準備好了、你是否真的把它當成你的人生夢想?若是的話,那麼你就會盡一切努力去達成它。
問:學歷是否是絕對的優勢?若我工作了發現那不是我想要的、想轉業,怎麼拼得過那些學習多年的人?
答:學歷只是一個磚頭、只有在你找第一份工作時有用,絕對不是絕對的優勢。學校成績好不好,絕大多數跟你未來數十年的人生都沒有關係。在職場上的表現,跟學歷完全沒有關係,那只是一個獲得interview機會的不同。
不要擔心自己學的東西無法學以致用,要擔心自己的眼界是否夠開闊、不追逐近利。
問:在大學裡會看到一些人別有用心地擴展人脈、或是只顧成績都不管身邊事物,這樣是好的嗎?
答:取巧、心機都是短線,而年輕人最忌諱的就是炒短線。努力去對待每一件事物、付出真誠,總有一天會有回報!


當日攝影記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