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1日 星期五

孫大偉跟你談廣告─孫大偉 講座紀錄

生命故事講堂

孫大偉跟你談廣告

演講者;孫大偉
時間:96年12月21日上午10:00
地點:清華大學教育館313

紀錄:林湘玲

                                                         





         「三十年前,姐姐在開花店,我去幫忙種種花草,做些勞動工作。我還記得第一次有客人來,我和姐姐你推我、我推你,誰也不敢前去招呼。種花不容易,賣花亦是,單純的種花人和純粹的賣花人之間的差異,是賣花人要懂得銷售商品。最理想的狀態是客戶欣賞你的商品,又很爽快地掏錢購買,當然這種情況是少之又少、求之不得的。」以自身經歷為起點,孫大偉解釋了「廣告」的本質,即是不斷地說服和銷售。
  輔大廣告系畢業的孫大偉,進入職場的第一家公司──奧美廣告。它風氣自由、想法開放的特色,正好與孫大偉無厘頭、好想像的個性不謀而合。求學路坎坷的他笑著說:「大學畢業時,已經快三十歲了,可以說是一事無成,但廣告人就是要如此,無知、沒有包袱、沒有既定概念,才能有無限的潛力和衝勁。」


談創意
  孫大偉說,廣告必須要具備「突顯性」、「關聯性」、「說明性」、和「延續性」。每天轉著電視頻道,看了無數個廣告節目,但那些廣告,有幾個真的被我們所記住了?孫大偉說,那些會被我們記住不忘的,是因為他們有突顯性,用獨特的標語或特色,讓視聽者只要看一次便能放入腦中久久不忘。再來是關聯性,放入大眾都知道的人、事、物,引發共鳴,譬如在消遣名人的時候,之所以會讓閱聽者想要發笑,就是因為這些畫面、言語、文字,讓大家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那位名人,並產生了與廣告預期效果一致的想法和感受。 
  廣告有了突顯性便可以引起注意,關聯性便可以說服別人;但真正有影響力的,是具有延續性的廣告。「短線是煙火,長線是點燈,做久了就是你的!」孫大偉先生舉了一個例子,[1]老三台時代,有一個商人每逢過年都會出現在電視上和大家拜年,久了以後,只要一年不出現,觀眾就感到不對勁,這是一種慣性作用。雖然現在頻道這麼多,這樣的方式不見得會奏效,但無疑地,會在多年後仍被觀眾記得的廣告,才是成功的廣告。
  一個好的廣告,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創意源頭。孫大偉說:「廣告創意是為了達到廣告的目的,不是為了創意而創意;有時候是要精準地判定及實際的執行,且執行層面占了90。」抄襲的定義是什麼拿選舉時的競選海報為例,政治人物常會指稱對手抄襲海報的原始創意,但這些評論往往出自政治及曝光率上的考量;若要回溯到最原始的發想,指認的人便也成為抄襲者。孫大偉先生認為,哪帖藥是誰最先開的不重要,只要後人有新用途、新目的,將包裝、形式做改變,都是一種創意,都是可行的。
談尺度
   所以廣告到底是什麼?廣告就是一個推銷員,在大眾媒體上的精心演出。孫大偉先生認為廣告不是文字思考,應該要重視畫面,而畫面加上適切的文字可以得到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像孫大偉在製作MTV台廣告的過程中,他想到音樂是有重量的,但要如何呈現?因此他構思了一個練功的人吊個電視機的畫面,下的文字標語是「MTV好屌」,廣告一出來吸睛十足。但是這個廣告其實挑戰了社會尺度和道德上的可接受範圍,「好屌」一詞引起一些衛道人士的不滿和批評,孫大偉回應說:「廣告可以前衛、有個性,但法律一定要遵守。」媒體在創意之餘也有社會責任,什麼樣類型的廣告,應該放在怎麼樣的地區,才是正確的?他不會把這個海報貼在文教區域,也不會貼在商業中心,最後他把它掛在西門町的活動看板上,因為那裏是最能接受新潮思想、大膽作風的地方。
  孫大偉說,想法前衛的廣告就像走在稜線上,只要超過一點,就會摔得粉身碎骨;當然,人會改變,稜線也會位移,想保持廣告成功的方法就是,準則絕對要拿捏好。奧美廣告的第一條家規就是:「不想給家人看的廣告,不要做。」孫大偉說:「還是小員工的時候,可以有很多的個性或堅持──公司裡分很多團隊,你不想做菸酒廣告沒關係,就給別組做;但當你成為主管後,你不能過於堅持,底下那麼多人,都要吃飯的。」也因價值觀的不同,孫大偉最後還是離開了奧美,自己開了個小公司,脫下包袱,自己的理念和選擇便更能堅持。



[1] 老三台(或三台):指的是台灣在一九六、一九七年代所創辦的三家無線電視台。分別是臺灣電視公司(創立於一九六二年十月十日)、中國電視公司(創立於一九六九年十月三十一日)和中華電視公司(創立於一九七一年十月八日,一九七一年十月三十一日開播)。

                       

外圓內方的核心概念
    對孫大偉而言,廣告帶給他無限的樂趣,「人無時無刻都在學習,廣告業就是要不斷地觀察、接觸新事物。」雖然還是會有遇到瓶頸的時候,但是孫大偉會用釣魚、開車或是徹底放空來調適自己,「成見和習慣會讓你看不見創意,你必須一鬆一緊,調整自己的狀態,然後不斷問為什麼,對周遭所有人、事、物保持好奇心、想像力;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永保童稚之心,不然你就會疲乏,失去活力和創意。」
  孫大偉把生活、娛樂和工作混在一起,執行提案同時體驗生活。「有一次,我為了一個三周年的祝賀稿,專程從台北南下清境再到鵝鑾鼻,就是要拍一張新鮮牛屎上插三根蠟燭的照片。文案早就寫好了,照片一拍馬上送出去。儘管通宵開車只為了一張照片,但我卻樂此不疲。」
  但他認為當工作和家庭相衝突的時,便要重新省視自己到底為何而戰?重新審視過,對自己、家人、朋友無害的再去做,不要違背核心的人生價值,必須秉持著「外圓內方」的道理││「圓」是事業,「方」是人生價值,要注意方永遠不能突出在圓之外。「我在大手術前寫了兩次遺書,突然發現曾經珍愛的玩具、物品都不在遺囑裡面。」那些有形的東西是帶不走的,唯有更即時地去珍惜和家人、朋友相處的時光才是最重要的。
全力以赴,莫忘初衷
   說到現今台灣的廣告業,孫大偉自嘲地說道:「台灣的廣告市場已經日薄西山,在世界上的角色越趨邊緣化,我很多認識的人都跑到大陸了,大概只剩我這個胸無大志的老弱殘兵留在這。」最好的廣告是廣告新聞化,而現在是新聞廣告化的時代,現代人自己要有防火牆和基本素養,懂得過濾掉一些不好的資訊,「道德」應該是要用來要求自己,不該箝制別人。
  孫大偉還是鼓勵有興趣進入廣告業的人:「從台灣入門不錯,底子可以打得很扎實。就是全力以赴、莫忘初衷。」他說人很容易畫地自限,覺得自己不符合標準或能力不夠就不敢嘗試,但試試又不會吃虧,尤其是業務、推銷員,一定要積極面對。唯有全力以赴才能突破重圍,但絕對不能忘記初衷,不然人很容易會迷失。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

勇於真實-找到人生的定位─白崇亮 講座紀錄

勇於真實---找到人生的定位

主講人:白崇亮 先生 
時間:2007/11/15
地點:教育館313
記錄者:郭又慈、賴冠陵


講座簡介
白崇亮先生現任奧美集團董事長,原講題「如何成為行銷人」,但是如同新書的書名<<勇於真實>>,他認為在原講題之前有更重要的問題,就是「找到人生的定位」。




白崇亮認為「人生是『拼圖』的過程,而不是照著『藍圖』的設計去走的」。因為人生中有太多意外,而不能照著你的想像去進行,不是一張已經全部劃好的藍圖,而是拼完一塊拼圖,再接著拼下一塊,最後,每個人拼出來的都不一樣,就像每個人有著不一樣的人生。
在拼拼圖之前,我們必須要在心中有「vision」,及願景、意象,他則認為是「看見」,看見心中理想的框架與方向,我們才知道要如何拼、如何走。但如何去確認心中的vision呢?
首先是確立「信念」,從「認識自己」開始,這是從實在去思考自己:什麼事是沒有人催促就會去做的呢?什麼事是讓你甘願辛苦而且有成就感的呢?從自己的感受去判斷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第二個要點則是「學習」,正式化的學習可以奠定好的基礎,實務上的學習可以累積經驗與技能,人際關係上的學習可以培養成熟的態度與情緒管理……。要不斷地去發展自己的無限可能,就是透過學習。
那麼又要如何去認識真實而完整的自己呢?經由:
(1)「我是誰?」:我是怎樣的人?肯定自己的信念。
(2)「希望別人認為我是誰?」:社會化的角色,整合內在及外在來達到一致性。
(3)「別人怎麼看我?」:會影響到自己的想法,可藉此參考別人的意見來修改。
以上三個面向使我們的人生漸漸成形,也許一開始會有所矛盾,但是隨著年紀及經驗,他們應該漸漸有一致性,形成一體,假如沒有經過思考整合的話,可能我們會看到「失敗的成功者」:自己覺得不錯但別人覺得不好,或「成功的失敗者」:形象很好但內心困頓的人。
而白崇亮以自己的人生為例,他是理工背景,卻從事公關一職,透過公關這個工作的內容,他發現他無法專於機械式的計算,反而是與人溝通互動的過程讓他感到有趣且有成就感,從而找到自己所想要的。

「需要花時間認識自己。」要相信自己的特色,一定有些事是你做了會開心有成就感的。沒有人催促自己會去做的,努力想學習的,做起來辛苦而不痛苦的。

「碰到廣告公關,什麼事情都復活了!」白先生笑說,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東西。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學習如何去學習。」白先生表示,教書以後不太願意教大學生,大學生上課習慣坐在下面聽,但最重要的是,要自己找到方向去學習,需要主動去找,放到心裡面。
「大學是個通才教育,唸什麼科系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課餘時間在做什麼。」

最重要的三件事:1.要有願景 
        2.在願景的領導下不斷學習 
        3.在這個過程中成為完整真實的你
成為somebody跟你是怎麼樣的人是有差別的,要從周遭人事物去吸收充實的知識、創造的經驗。


三個互相影響,進而建構出自己的樣子,需要很費工夫去學習。

成功有四種人:1.成功的成功者-人生成功,事業也成功
       2.失敗的失敗者-人生失敗,事業也失敗
       3.失敗的成功者-人生自在,事業普通
       4.成功的失敗者-事業看起來成功,自己不覺得成功
你想成為哪一種?

「我不再去選擇別人覺得什麼比較好,我問我自己什麼是適合我的。」

通過拼圖-願景-學習-整合的過程,和人建立良好的溝通,完成人生的願景,慢慢可以在人生路上有勇氣好好去走。


Q&A

Q:生命中的貴人?看法?
A:貴人與機運仍與自己有關,要自己把握機會,以我(白崇亮)的婚姻為例,從和老婆認識到後來有機會再見,因為在見面之前的好幾年,有朝自己心中的vision去努力,等到在見面時,才有可能會在一起。機會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而不是靠運氣。
Q:人才的標準?
A:要能投入、開放、有創意,能忍耐挫折,人際關係處理力好,願意不斷努力、付出心力。
Q:對於當初「選擇」的看法?
A:有選擇、就有放棄,選擇是受到自己價值觀的影響,真正了解自己,就不會後悔。
Q:對未知是否有恐懼?如何面對?
A:會受到影響,但有了基本該具備的,例如技巧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心中信念要堅定,「信心」、「盼望」、「愛」可以幫我克服恐懼。
Q:什麼是真實?自己想的和別人認為的有出入怎麼辦?
A(1)「我是誰?」(2)「希望別人認為我是誰?」(3)「別人怎麼看我?」……如前述。
Q:您(白崇亮)目前定位的看法?
A:每一階段都思考自己要什麼、代表什麼,但不可執著於「角色」,就像我來這裡演講,也許大家是因為我是奧美董事長才來,但有天頭銜總會卸下,我覺得做好自己就好,而我是一直秉持著與大家一起創造美好事物的想法。
Q:創意和定位有沒有衝突?
A:「創意」是跟著「定位」走的,是在策略之下生產創意的。
Q:台灣產業外移對廣告傳播業的影響?
A:台灣部份的經營較以往辛苦,若將外移視為全球化的趨勢,對全球性的奧美而言,影響較小。
Q:為什麼願意來此演講?
A:一方面是希望自己的影響力可以帶給大家一些什麼,並且一起分享。             

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採訪與寫作─陳愛珠 講座紀錄

生命故事講堂

採訪與寫作

主講人: 中時資深記者陳愛珠小姐
講座時間:2007.10.12  9:45~12: 00
講座地點:教育館313
主持人:陳千惠老師
講座紀錄:林湘琳

    開朗的笑容是陳愛珠的正字標記,擁有28年記者資歷的她,歷經過戒嚴、解嚴,以及網路興盛後不同的媒體生態,現任中國時報記者。輔大大傳系畢業的她,大學4年到工作,都在從事「採訪與寫作」,她希望透過這次的分享,讓同學們能了解平面記者的工作、需要培養的能力及讀者應從什麼角度、概念去看媒體的報導。
媒體這件事
    早期的媒體生態,就是三大報、三大電視台,而電視台的製作人、報社的編輯多會在學校任教,本科系的學生畢業後自然就進入媒體工作。在戒嚴時期,政府對媒體的限制多,很多新聞如果議題牽涉到政治,都不能刊登;解嚴後,民間報業崛起,企業、廠商、各機構排隊登廣告;而現在的媒體因為人為操作或立場問題,呈現的新聞都無法保持絕對客觀,民眾把媒體視為亂源。
然而媒體對於陳愛珠而言,是迷人又驚奇的。記者應變力要好,反應力要快,這樣有突發事件時,才能隨時進入狀況,另外記者也要保持思緒的冷靜。她說:「媒體既是競爭的又是合作的,記者工作壓力雖大但又富有變化性。」
談採訪
    有人問,採訪主題為何會發展出什麼樣的問題可以有答案嗎陳愛珠說:「採訪就是不斷提問題,但採訪者不能事先設想好答案,如此會限制新聞的延展性。」採訪就像家庭主婦買東西,可以用輕鬆、自然,像在和朋友聊天般的口吻,來引導受訪者,如此對方較不會緊張,說出來的資訊也就會多。新聞主題扣合「人」,因為與人相關的話題才會吸引大眾,被大眾所關切,但更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忽略被採訪者的感受。
    採訪通常會有兩種狀況,一是臨時發生的事件,採訪者需要發揮高度的應對能力,來報導現場狀況,而且訪問必須環繞著一個主題,並隨著受訪者的回應繼續延伸問題,或從中發掘新的、有趣的問題;另一是事先預訂好的訪問,在採訪前必須準備充足齊全的資料,也要確保訪談問題是否完備,在採訪過程中,要試圖讓問題延續,以獲取更多資料,邊記錄時也要邊思考,有新點子或有疑問時,要隨時提問,在訪談後要留下訪談者的聯絡電話,以確保文章的完整性。陳愛珠笑著說:「記者都有資料恐懼症,寧可多問問題,擁有多一點資訊。」
談寫作
    記者隨時都要一心多用,腦袋要不停轉動,要隨時記錄、思考,這篇稿子該怎麼寫從何角度切入?採訪當下覺得哪句話是重點,可以特別標示,最後撰稿時才有記憶點。 陳愛珠表示,她學生時期最討厭寫作,沒想到以後竟是靠筆桿子生活。跑社會新聞,要和警察大哥打交道,並能勇敢進入案發現場,回到辦公室後就擬大綱:先寫導言5W1H[1],再找一個出發點,例如,地點來發展主題新聞。「你可以從自己有想法的主題著手,利用強調該主題或改變主題的順序,來從新聞制式化寫作中求變。」
    在寫比較爭議性的內容,或是報導理念與受訪者的名利產生衝突時,要與受訪者多溝通,用詞和緩一點,新聞不要被寫死,讓對方有台階下,讀者也能有想像空間。若文章為故事性的敘述,要小心不要重複內容,句子要精簡,一句話不能太長,不要有口語的敘述,寫完可以念一遍,檢查文章的流暢度。
    寫作就是多寫、多練,陳愛珠說,在報社有陳4千的稱呼,每天寫4千字的稿子。除此之外,寫文章的速度要快,要能在截稿之前交出稿子,不然追到再重要的新聞都是枉然。陳愛珠建議,勤看書、雜誌和電影可以增廣自己的見識;同一個新聞事件,可以以比報方式來分析各報報導觀點及排版,而多寫、觀察社會的動態和現象也是很好的增進自己寫作能力的方法。
    早年新聞寫作可以有個人風格,能批判;早年的訓練,記者採訪、特稿、攝影一手包,可以讓記者有縝密的思考跟紮實的採訪能力,然而現在報紙多採統一新聞稿。最後, 陳愛珠補充,做記者要有自己的獨特性,並有表達能力和表現誠意。


[1] 5W1H分析法:也稱六何分析法,對選定的項目,都從原因(WHY)、對象(WHAT)、地點(WHERE)、時間(WHEN)、人員(WHO)、方法(HOW)等六個方面提出問題進行思考。




2007年6月14日 星期四

從芬蘭到愛爾蘭-拒絕聯考小子的寫作之旅─吳祥輝 講座紀錄

生命故事講堂

從芬蘭到愛爾蘭-拒絕聯考小子的寫作之旅

演講人:吳祥輝
時間:2007/06/14
地點:清大教育館309


老家是開雜貨店的吳祥輝,從小就生活在大人堆中,比起與同儕一起玩樂,吳祥輝花了更多的時間,待在夜晚群聚在雜貨店裡閒聊的大人旁。又因為自小功課好,十一歲時便被家人送到台北念書,與在當年台北最大的市場──晴光市場擺攤的大哥住在一起。家裡一走出來,便是熙來人往的人們,聽著小販的叫賣聲;買菜人的殺價聲,吳祥輝在這裡看見了生活的繁榮。
社會化的成長背景
吳祥輝認為自己從小便社會化很深,兒童時期的雜貨店沙龍;接近青少年時代的市場人生,他十分貼近的看了大人的社會多年後,體悟到「在這個社會生存並不困難,而且只有經商才可以賺大錢」的道理,「我大哥在新年十天內賣的甜粿,可以賣到五到七萬,那時一個老師的薪水才兩、三千塊。所以在我小時候我就認為生活是容易的,只要好好做一件事情,便會有很好的回饋。」他說。
這樣的人生經歷,造就了吳祥輝獨立、自由的個性,「家裡就是開雜貨店的,所以最不缺的就是錢。我小時候常常在父親在睡覺、母親在煮飯時,偷偷往抽屜裡抓一把零錢,領著同伴們就出去玩;在台北時,大哥都在工作,所以每天早上的早餐都是我自己準備的。」再加上天生的聰明,自小吳祥輝便獲得了老師的喜愛、朋友的景仰和父母的放心,吳祥輝的媽媽很喜歡帶他去找親戚,因為她的兒子總是會帶給她無限的驕傲。無所畏懼的信心,久而久之在吳祥輝的心中發展成了勇敢,「父母不該給小孩太多的拘束,不然他們會少很多機會可以自我成長。」
他肯定自己成長的背景
吳祥輝於二十一歲,當兵的第一年,便寫出了《拒絕聯考的小子》這本書,影響了全台灣,創下了一發行便銷售五十萬本的成績。吳祥輝說,小學的時候,家的對面住了一位叫阿田的小孩。那個年代的小孩必須坐在家門口,靠著日光才能做作業,吳祥輝輕輕鬆鬆就可以寫完的功課,阿田卻無法在太陽下山前把它寫完,阿田父親的責備、外婆的苦口婆心、阿田的無奈,在吳祥輝的腦中留下深刻的記憶。四十歲後,吳祥輝開始追溯自己的人生時,才了解到這個回憶成為了他寫下《拒絕聯考的小子》的遠因。
      而至於近因,則要回到吳祥輝建中的時期。建中的成績好的學生,必須努力維持自己的好成績,上學要認真;放學還要去補習,沒有一刻可以鬆懈的。但是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更可憐了,不僅要努力追上課業的進度,還要承受壞成績對心理造成的壓力。但吳祥輝對生命的標準,第一、男生要有勇氣,第二、人要實現自我的價值,因此如建中學生們如此對成績的追求,吳祥輝覺得都是無意義的,我從小的願望,不是當一位作家,就是一位記者。所以得到文憑對我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最要緊的是,我要練好我的文字能力。」他說。
「因此,我寫《拒絕聯考的小子》這本書,是為了釋放這個時代所帶來的苦悶,並激勵人心。」吳祥輝說。以考試當道的時代,壓抑了許多人的夢想與才能,但是吳祥輝認為,他寫《拒絕聯考的小子》這本書,並不是要大家都反對聯考,而是想要傳達自己的人生觀,「你們應該以文學與人生,來檢視這本書,而不是把重點都放在『拒絕聯考』這想法上面。」他希望自己對於「聯考價值的質疑」能夠經由文字,傳遞給讀者,「為甚麼書裡的那個小子能夠拒絕聯考,他的動力到底哪裡來?就是信念的力量,人生就是一個自我追尋,自我實現,自我肯定的過程,並對自己的夢想去負責。」他說。
從記者到作家
      在當兵結束後,吳祥輝破關斬將,在三千人多人裡面脫穎而出,進入了聯合報,他說:「一般來說,要進入聯合報,必須經過兩輪的試用,每三個月刷一次試用生。但是我非常特別的在四十二天試用後,就得到了聘書。」而就源於,《拒絕聯考的小子》這本書的賣座,讓吳祥輝得到廣大的人脈,因此獨家新聞便透過這些人際關係,源源不絕的出現在吳祥輝的筆下。
吳祥輝是看著西方翻譯小說長大的,「當時印刷業不發達,我一個禮拜可以看五本書,市面上的出書速度根本趕不上我的看書速度,所以你可以說我是個手不釋卷的人。」他驕傲地道。
對於文學,吳祥輝有自身的一套想法:「政治與文學」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一位好的文學家,必須要對政治十分敏感,但卻同時要隔絕自身於政治之外,以前進且對抗當權者的一方,回歸人性來寫下自身對那個時代的感受。他以杜甫為例:「杜甫被稱為愛國詩人,是因為他其實是反軍國主義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非常現代思潮的人道主義作家,這是那時代很多詩人無法企及的。」
自我探索的創作
從《拒絕聯考的小子》到《芬蘭驚豔》,吳祥輝的寫作走向了國際。他說:「直年前的台灣總報告;而《芬蘭驚豔》則是其續集,為成年後對社會三十年的觀察總報告。」吳祥輝認為,寫作是自我探索的過程,這些作品並非他先知道才寫下來的,而是經由寫作,不停地進行思考與歸納,而得出的結論。因此他說:「寫出已知只是滿足,寫出未知才是成就。」

吳祥輝在第三本書《驚歎愛爾蘭》裡,寫下了一句話:「原創才是根」,這是他透過循序漸進的「使用文字思考」下得出的結論,他認為,我們不能只單方面吸收古典文學,卻沒有自我想法。汲取書上經驗,對照現代生活,寫下自我感受,才是對的文學態度。文學史,給了我們創作的基底;而創作,則引領了我們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