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網路媒體亂七八糟隨便聊聊─李怡志 講座紀錄

 


 


網路媒體亂七八糟隨便聊聊


主講者:李怡志先生
時間: 2009/12/11 10:00~12:00
地點:清大教育館
紀錄:賴承俊
攝影:葉品萱
主持人:陳千惠老師


網路媒體亂七八糟我們今天就隨便聊聊吧,李怡志先生在一開頭便這麼說著。但內容卻不亂七八糟更不隨便,反而點出許多社會媒體的現象,令人省思。李怡志先生透過許多點去談論媒體進而在最後形成了一個面。

先,他所談到的是關於記者操守的部份;透過新聞上的操作,記者似乎具有極大的社會地位,各個單位都惶恐得罪記者使自己招惹上禍頭,更進而有有心人士透過記者進行股市上的炒作,這些例子履見不鮮卻總是隱默在檯面下。台灣記者往往都具有強烈的立場,卻與政治、利益糾葛不清,進而導致記者的身分混淆,具有過大的社會地位,也只流於強調自己所求無法反映現實的現況。當媒體自身操守無法穩定住自己社會責任時,那所寫出的新聞到底是真是假。

在面對港媒來襲,台灣報業受到了相當大的衝擊,但這些衝擊卻不見得都是商業上的,更包含了觀念上的衝擊。舉例而言,當初蘋果日報在推銷自身品牌時,便擺置了大篇幅的廣告讓其他媒體位自己行銷,事件行銷是台灣媒體所望塵莫及的;還有在版面設置上面,蘋果日報跳脫了當初台灣媒體所認定的制式規格,將頭版以全版的方式呈現,讓台灣媒體漸漸跳脫頭版只能一面的觀念。這些種種的衝擊帶給了台灣媒體衝擊。

接下來進入了網路媒體的部份:網路媒體的興起,解決了配送成本的問題但也面臨了新的問題,不同於容易接觸的平面媒體,如何吸引人至新聞上,是面臨的最大挑戰,網路社會中有過多的資訊太難以被過濾及選擇,而可能造成投資報酬率過低的問題。但現在已經有一些方面的娛樂新聞,已經漸漸轉移到網路上,吸引許多人觀賞點閱,例如說美食記、影評等,越來越多人透過網路媒體去事先選擇娛樂。近來facebooktwitter的興起,是因為人類恐懼與社會脫節,因此這樣網路媒體一定是有發展的空間。
即將到了尾聲,談到公民社會的部份,李怡志先生也提出了他的憂慮。台灣實質上並不是公民社會,長久以來被壓抑的人民們,缺法運用公民權力的知,無法管制政府,無法為自己的權利發聲。近年來台灣社會更陷入嚴重的藍綠情結中,非藍即綠、非綠即藍更使得公民權利難以發聲。在低俗媒體環境長大下的台灣孩子們,十年後會變得如何?

最後李怡志先生提出了一些問題質疑現在的媒體,也讓我們有深層的省思。什麼是真相?什麼東西需要被報導?誰該來報導?報導者該做什麼?缺乏國際新聞的台灣媒體,是否已經與其他國家失去了聯結?這是個全球化的世界,台灣人的眼中不應該只有大陸、美國、英國的報導、日風、韓流。我們要看更大的世界。


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伸手為世界打氣─連加恩的幸福哲學 講座紀錄

生命故事講堂 

伸手為世界打氣─連加恩的幸福哲學

講者:連加恩
時間:2009/11/28 10:00-12:00
地點:清大教育館
紀錄:吳宜真、王舜  
攝影:孟耕源、陳俞安

  

從台灣到布吉納法索要三十六小時,它亦是[1]聯合國發展指數倒數第三名,平均壽命四十二歲,貧脊的土地、匱乏的資源,「他們的貨幣和台幣的比例是151,因此所有人的夢想是照比例縮小的。那邊的年輕人成家立業的夢想就是賺了錢、自己做磚頭、蓋自己的房子。」他在台灣當駐院醫師的朋友曾調侃他說:「你們非洲比較好,你把窗戶打開就看到Discovery。」然而,在布吉納法索,打開窗戶,卻只有黃沙飛揚的沙漠。那邊的生活衝擊著連加恩的感受,但同時也激起了他想要改變的動力。



[1] 人類發展指數:由巴基斯坦經濟學家赫布卜··哈格印度籍經濟學家阿馬蒂亞·庫馬爾·於一九九年創造。是在三個指標的基礎上計算而來:健康長壽、教育獲得、生活水平。此指數類似於一個生活指標,可幫助劃分各聯合國成員的國民生活發展水平(已發展、發展中及低度發展)。

布吉納法索
在布吉納法索,疾病一點一滴侵蝕著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連加恩在當地面對的病患,有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五十是愛滋病的病患,但是令人痛心的是,經濟的弱勢讓他們連最基本的治療也無法得到,「常常因為醫藥費不夠,爸媽偷偷拔掉點滴,把小孩帶走,過了一陣子或許會回來,但若不是籌到錢了,通常就是病情更加惡化。」當地的醫藥資源也極度短缺,連加恩無奈地說:「去義診會看到全村的人都來了,有病的也來,沒病也來。因為他們認為外國醫生都會帶藥來,可是這樣你根本分不出誰生病了。」雖然街上到處都有人在兜售成藥,可是這些「黑心藥」吃了以後極可能造成腎衰竭,因此政府特地在公路上的招牌寫著:「路上的藥會殺人!」
「所有的規範和標準十分鬆散,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連加恩敘述當地的規範和制度,無論是幾乎不可得的戶政資料,或是氾濫的闖紅燈行為,面對這樣子生活環境,不論是當地人還是連加恩自己都必須要退一步,用寬容的心去面對他人在規範上的逾越,因為即使懲罰他們也無法改變他們許多方面的匱乏,也因此他必須用符合他們文化的方式去解決他所面臨的問題。
但是,有些人的「不受拘束」,卻為連加恩和他太太帶來意外的生活樂趣。他笑說:「每次要剪頭髮,除非你會土語,否則就只好比手畫腳。即使有牆壁上的圖片可以參考,但最後剪出來都一個樣!」處在一個與台灣如此不同的環境,沒有花俏、刻意的休閒方式,娛樂可以非常簡單:「退伍之後,我太太跟我一起過去,每次交給裁縫師的設計圖總跟成品不一樣;每次去拿修改的衣服,對我們而言都是一次次的驚喜!」

看見需要,滿足需要
    連加恩認為,一個小小的改變,卻有可能帶來極大的影響。面對被塑膠袋侵占的城牆和市容,他告訴孤兒院的孩子說:「你們去撿塑膠袋,裝滿成一袋,我就送你們舊衣服。」這件事被一位在台灣的研究生知道後,將這件事寫成了一封信寄給他的朋友。「網路的力量真的很大!」連加恩笑著說:「這些信不斷被轉寄,連我在美國的朋友都問我說:『你甚麼時候跑到非洲撿垃圾了?』」漸漸地很多人開始寄衣服到教會,總共有八萬件衣服用貨櫃船運到非洲,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衣服,其旅行的里程數足以環繞超過世界一周。
  「這些援助不論是花錢還是撿垃圾,都是一時的,重要的是教育!」連加恩替當地的種種資源匱乏,找到了一個根本性的解決方式:雖然教育資源還是十分不足,他仍替當地的孩子爭取到一位教師。後來村長委託他蓋一間孤兒院,連加恩希望能在這間孤兒院裡面,幫助那些孩子求學,盼望有朝一日,這些孩子會回來繼續教育他們的下一代;更甚者,有人能晉升到社會的領導階級,讓他們自己具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國家,這才是對他們真正有用的幫助。

  別人總是問連加恩說:「為甚麼要去非洲?」而他總是會反問:「為甚麼不?」很多人在看到月薪只有一萬五,卻要去面對惡劣的異國環境時,都會選擇打退堂鼓,但是對他來說,去布吉納法索惟一的問題就是:「我去能改變甚麼?」“Stand where you are, with what you have, make something out of it and never be satisfied.”這是連加恩的父親送給他的座右銘。看見需要,滿足需要,即使你的生活被侷限在一個小角落,或不知道你所學為何,沒關係,想辦法將它創造出一些附加價值,之後就會有很多精彩的事情發生。


幸福哲學
   連加恩的幸福哲學是什麼?他回答:「我有許多朋友,過著非常富裕的生活,是我這輩子無法達到的境界;然而,相較於布吉納法索的其他人,我的生活卻已然十分優渥。我們應該在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中尋找幸福,而不是一味的去羨慕別人。」
  也許就是因為他的知足,讓他能夠前往非洲並在那裡的生活中得到感動,且進一步有所貢獻。「假如你跟我一樣去非洲,生活一陣子,你必然會有一些感動是屬於你自己的。你會因為你自己的背景、經歷、過程不同,擁有屬於你自己、與別人截然不同的感動。」
連加恩認為台灣人花太多時間在「螢幕」上了,他說:「螢幕之所以會發明,就是為了紀錄你創造出的片刻moment給不在場的人看。如果你都是在讓別人的momentkill your time,那你就失去了創造屬於你的moment的機會。」連加恩鼓勵大家,即使迷失了生命的方向,但只要去做、去看,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收穫,能make your own moment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認識生命的密碼︰如何了解自己,理解他人 講座紀錄

生命故事講堂

認識生命的密碼︰如何了解自己,理解他人

──用科學的方法了解物 用感情的方法了解人

主講人:曾昭旭 老師
講座時間:11/06 (星期五10: 00A M~12:00PM
講座地點:清華大學教育館213教室
紀錄:沈洧竹、宋俊育
攝影:張詩岑、林庭瑜

我們可以透過科學來了解「物」,但當我們想了解「人」的時候,就得透過感情。曾昭旭以床邊故事為例,雖然每天晚上母親講的故事情節都是相同的,然而對於小孩而言,母親講述時的語氣、心情,以及陪伴的感覺,每天都是不一樣的。他藉此提醒我們,每個人雖然看似相同,可是實際上卻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不能一概而論。

現代人的數量較古人為多,生活也較為富裕,但卻常懷有知己難尋的感慨。人際關係的疏離與心靈層面的孤寂,導致憂鬱症盛行於二十一世紀。追究其原因,在於現代人的偏差行為││求「知己知彼」不是為了「知人善任」,而是為了「百戰百勝」,為了打敗對方而作為。因此,如果我們要真正認識人,不能以研究科學的方法來認識,必須感應一個人的心,從正在發生的現在,去發掘出另一種「知」。


在平等的基礎上和諧相處
知的類型分「靜態」與「動態」。
透過科學方法分析得來是靜態的「知」,是物的結構,必須等到事件被觸發、被驗證之後才能確定,因此紀錄的其實只是過去的沉積,認知的對象是「靜態的客觀事實」。而人與物不同的地方在於: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改變。因此,單單從過去紀錄的靜態訊息不足以理解「人」。

動態的知無法由分析得來,必須由「辯證關係」實踐。兩個剛認識的人,從互不從屬的正負極橢圓形,是不可能處在安定的存在型態,但熟識之後,相互吸引的結果為一個同心的圓,即「心心相印,兩位一體」。這種動態的發展歷程,必需經由彼此對話,在平等的基礎上視自己和對方為主體,最終兩主體才能合而為一,和諧相處。


對對方無求
在訊息爆炸的時代,靜態客觀的知識常常被誤用。曾昭旭指出,靜態的知識本身並無善惡之分,為善為惡端看以什麼樣的心思使用,例如網路上流傳的個人資料,原作為聯絡的善意,最後卻受到有心之人利用,作為詐取財物的利器;職業的制度也有類似的特質,每個人的職位上原本都有靜態的規則,然而一旦人以自我為中心,讓私心滲入職業道德之中,就會濫用權力。
「自私的人只看得見別人的自私,想要對方無私地對待自己,第一步就是要對對方無私。」現代人經常忽略這點,經常會覺得是「別人」對不起「我」,當這個想法萌生時,就表示自己的內心已經有「自我中心」的跡象。一旦把人區分成「我和他人」,就等於是把科學中研究物的主客對立,誤用在人與人的相處之中,因此很容易把他人視為物,認為「他人」應該要順從「我」意,甚至計算著如何去利用「他人」。
社會中也常常發生「主客對立」的現象。例如台灣的主流男性沙文主義打壓女性意識;漢人種族意識打壓原住民意識……等。科學思維的研究方法,本來是針對歷史的陳跡而設計,並非活生生的人,人們時常會在無意間犯下「主客對立」的錯誤,致使此等種種不平衡的欺壓與歧視發生,甚至會轉變為敵我意識。




清明之心
如何避免自我膨脹呢?曾昭旭說:「要常保自覺、清明、純淨的心。」如果能記得「愛人如己」,與人相處就能夠自在。曾昭旭強調「同理心」是最重要的。若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第一時間感應對方的心事,就不會誤觸對方的痛腳而不自覺。

如何才能理解他人呢?曾昭旭認為:首先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需要有「清明的心」,而「清明的心」需要先有「自覺」。東方文化中有兩種「覺」,其一為禪宗,從大自然萬物之中找回純粹清淨的自我,六祖慧能曾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使惹塵埃?」另一則為儒家,在日常生活的人事中找到心靈的覺悟,進而培養愛人的能力。
發乎情 止乎禮
綜觀現今,現代人真正需要的兩樣東西分別是「自由」和「愛」。
人在有了溫飽的能力之後非常重視的是「自由」,自由為人類永恆無限的意象;而「愛」是與人感情相通的生命主體。愛不是由外在世界提供,這種感情能量來自於正面的流向。若我們誤用感情的能量來鬥爭,最終將處於輸的一方;就算贏了,也不容易得到快樂。
曾昭旭打趣地說道:「以上的內容僅是靜態的資訊,因此僅供參考,唯有真正實踐了才能算數。」所有的人際關係都要以愛為基礎。愛人其實不需要求回饋,因為愛人本身就有意義。如果我們心中有愛,生命就能得到當下的圓滿。動情是一個好的開始,但「發乎情,止乎禮」,是否發展成為愛情還是要看個人。他主張:「真實的愛情是人生之本」,但愛與愛情是不一樣的,愛情是一對一,而愛可以普及很多人,我們務必要拿捏得宜才好。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影像讓社會動起來,2分20秒的激勵人心─薛少軒 講座紀錄

生命故事講堂

影像讓社會動起來,220秒的激勵人心

演講人:薛少軒導演
時間:2009/10/16
地點:實齋講堂
紀錄:徐蓓婕、陳之馨
攝影:王俞文、吳守浩

       「現在的人遇到一點困難就想不開,動不動就跳樓自殺,因此我想拍一部可以激勵人心的故事,唯有內在開心,才能從容面對生命中的一切不如意。」──薛少軒。

紀錄片、廣告、電影,雖然都是以鏡頭來捕捉故事,但這三者卻有本質上的差異:紀錄片必須真實呈現被報導者的人生,也許不那麼戲劇化,也不講究畫面的美感,但是卻可以讓人一窺現實;廣告以利益為優先考量,注重在短時間的畫面裡,完整表達出產品的特色;電影則深入人心,與觀眾對話,想像力具體化的地方,但為了保有真實,拍攝者需要考慮到很多細節。


220秒》

            這是薛少軒的第一部電影,220秒》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在資料收集的訪談過程中,薛少軒遇到了無法突破自己而放棄的人,也看到了因比賽成績而產生的父子衝突,因此,薛少軒開始用他的攝影機,與人們分享他看到的故事。薛少軒說:「不管是什麼題材,重點在於『故事』。假設把游泳換成棒球比賽,故事也還是在說父子。事件只是形態、是外在,但是我們拍出事件背後的內在。」
        220秒》這部電影主要在敘述一位高中游泳選手,因為和父親之間的矛盾以及對人生的茫然,讓他無法專注在自己喜愛的游泳。之後,男主角在看到雙腳殘缺「[1]達達」的真人事蹟而受到激勵。達達誕生在這個世界時,就失去了腳,但是不管先天條件如何艱困,他仍不斷努力,游泳成績甚至超越一般人;相對之下,男主角卻時常為了一些事而想要放棄。「我想要把『達達精神』推出去。我認為人只要心裡開心,不管外在環境多麼不如意,還是可以過得很開心。」薛少軒覺得現代社會有太多混亂的現象,許多人常受了一些小挫折,就想跳樓或是燒炭自殺。所以他一直想拍一部勵志片,最終找到游泳作為媒介。
           220秒》中,薛少軒身兼了編劇和製片。這部片保有很多他自己的想像空間和個性。「想像是很重要的,對於一個創作家來說。導演就像一個組合者:他必須將對的人放置在對的位置上,並整合這些不同工作的藝術家,創造出最大效益,來完成自己的作品。」但是最重要也最難,就是要隨時保有自己的堅持和風格。因此,溝通的過程也是藝術的一環,以開放的心態、思想來取代限制。他說:「會找專家來負責,就是希望他能有自己的想法來發揮更多的特色。給他們創作的空間,才能超越自己的想法,這也是團隊合作的意義。」


[1] 達達:本名陳亮達,二OO二年十月二十六出生於高雄。一出生時雙腳被沒有大腿以下部位,且右手有三指指頭併在一起。三歲時開始學泳游,二OO六年時便在高雄市游泳委員會舉辦的游泳比賽中,贏得了五十公尺冠軍。




對於音效的堅持
   「我受到電影《ET》的影響,非常欣賞它音樂跟畫面配得很緊密的感覺,所以我對這方面非常要求。音響效果對電影非常重要,在這部電影中,音樂作為使觀眾進入故事,一個相當重要的通道。」薛少軒舉例道:一位女性觀眾第一次在一般戲院觀賞,散場時沒有掉淚,但到威秀影城觀看就掉淚了,這是因為音響品質的關係。
  220秒》的配樂在薛少軒的嚴格要求下,最後決定由全台第一位擁有自己樂團的史擷詠老師幫忙。史擷詠老師以杜比環繞音效去提升音樂的質量,在硬體設備較強的戲院播放時,就更能帶出感動的情緒。

是先有音樂?還是先有畫面?薛少軒說:「不一定。但是一部好的電影,音樂和影像給人的感覺一定是一致的。」像是《220秒》開拍時,薛少軒會事先鋪設好每幕的情感,先用替代音樂以進行拍攝,再讓史擷詠老師把音樂中的tone抓出來。有了音樂的配合,在拍攝時就能更具體的抓出每幕想要呈現的感覺。

人生就是要做一些自己覺得值得做的事情
 少軒雖然贊同導演們追隨自己的理想,去拍自己熟悉的題材,因為那有「成為經典」的可能,但是他也提醒我們,太過於忽略觀眾要的,就可能讓觀眾失去想看的動機,「人的想像空間很大,不一定要大成本,只要是觀眾會去看的東西,就能達到大眾傳播的目的,再從中傳播你要傳播的東西。」失去電影的大眾傳播性,就失去了意念傳達出去的可能性,所以薛導演認為票房很重要。
    在選擇題材時,可以先抓自己有感覺的主題,如果有不錯的,再深入了解看有沒有發展性,也就是衝突,有衝突就有戲劇性,觀眾們都在電影中尋找戲劇性。「我們人人都可以是導演、是編劇;從自己對於周邊事物的觀察,放入自己的感覺。」薛少軒說,日常生活中處處是題材,但是要靠自己的敏感和個性去尋找。
    走上電影的路,堅持自己的理念,現在回過頭,薛導演開玩笑的說:「一把歲數,連轉行也來不及了。」人生就是要做一些自己覺得值得做的事情,有動力想追求未完成的事物,夢想便能繼續堅持下去。


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影像新聞寫作--用畫面說故事 講座紀錄

生命故事講堂

影像新聞寫作--用畫面說故事 

主講者:鍾孟燕老師
時間:2009/04/28
地點:清大教育館


政大廣電系畢業的鍾孟燕,在進入了公共電視台新聞部工作一段時間後,決定前往法國深造,完成了電影暨視聽藝術學碩士。現在從事紀錄片拍攝工作的她,簡潔扼要地用兩個問題帶入了影音新聞媒體的領域:「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在傳播效果上有什麼差異?而閱聽眾的差異又在哪裡?」
平面媒體vs.電子媒體
平面媒體透過文字來傳達內容,而電子媒體則透過影像與聲音;平面媒體為靜態,電子媒體則相對較為動態;平面媒體的文字帶給讀者想像空間,而電子媒體直接呈現的畫面具固定性。在網路新聞平台出現以前,平面媒體必須透過一連串反覆的程序始能完成,而電子媒體則具有即時性;在過去資源較為匱乏的時代,平面媒體受到讀者本身教育水平而限制其傳播效果,電子媒體則較為大眾化。
至於兩者閱聽眾的不同,主要表現在經濟水平的差異上。在過去,電視等電子產品較不易取得,故報紙類的平面媒體,是對一般閱聽者來說最為常見且方便的新聞來源;而現今,電子影音媒體因為具有影像,能跨越語言隔閡,讓不同時空的讀者更容易接收訊息,故一件真實事件透過電子媒體較容易被廣為流傳。但相對地,電子媒體也同時具有強勢性,讀者無法選擇想閱聽的內容,只能順著既定的順序接收資訊。
影音新聞的構成
鍾孟燕打趣地說,影音新聞主要由聲音(Audio)與影像(Video)所組合而成,故簡稱“AV”,但單就這兩種組合元素,影音新聞的樣貌就有百樣種。「就好比麵粉,同一種原料可以拿來製作蛋糕、餅乾、水餃皮、饅頭或Pizza,端看師傅掌握的技巧。對同一件新聞事件,不同類型的記者掌握呈現的技巧也各不相同。」
鍾孟燕先以一則無影音只有畫面的新聞「非洲維納斯遺體運回南非」為例,解釋在沒有聲音的狀況之下,畫面必須要足夠豐富才能吸引讀者的目光。一則新聞需要經由文字記者與攝影師溝通合作方能完成,因此在視覺傳遞上,要更有效率地使用畫面,避免畫面不足或頻繁重複令閱聽人感到無聊與冗長。鍾孟燕以消費券[1]的新聞為例,告訴大家除了善用記者會、訪問店家及民眾等現有畫面以外,還可以將相關的資訊製作成流程圖或數據表,不但增加新聞的豐富度,更能讓閱聽人對於此事件一目瞭然。
而聲音的部分,鍾孟燕則簡單將之分為訪問(Sound Bite)、現場音(Nature Sound)與旁白(Voice Over)等三部分。訪問是三者中訊息強度最高的,因為透過實地訪談,受訪者的表情與肢體動作往往能令觀眾產生投射作用,訪問的內容也更容易取信於閱聽眾,同時訪問的過程亦是閱聽眾一種「求證」的過程,是更客觀、具有分析式的解釋說法,而非記者的主觀解讀。鍾孟燕提到,身為記者在訪問時應盡量利用「隱約式鼓勵」,透過眼神接觸等動作鼓勵受訪者發言;相反地,若動作過大,例如直接出聲(如一般人慣用「嗯嗯」等聲音)示意受訪者可以繼續說,便會使閱聽眾感到不舒服。
至於保留現場音,則可令閱聽眾身歷其境,更具有臨場效果與說服力,在新聞的節奏上也具有加分的效果,但如果處理得不好,則有可能令一則新聞變「乾」。而旁白則提供了歸納重點、補充影像無法敘述的歷史背景及前因後果等作用,「旁白是『必要之惡』。我們很習慣用文字下去作思考,但當我們在做影音新聞時,需要改變原先對文字的使用及期待,所以旁白是必要的。」鍾孟燕說,旁白必須不與新聞內容脫鈎,但簡略摘卻不能過於仔細,簡明扼要且口語化才是最好的。
「要記得,閱聽眾只有一次機會!」鍾孟燕強調,影音新聞必須把握閱聽眾只有一次收聽機會的原則。影音新聞是用「說」的,不是用「讀」的,不需要過多言詞上的修飾、文言或倒裝,簡單切合重點最好,否則容易使閱聽眾產生混淆。此外,影音新聞稿是電子媒體的語言,必須對閱聽眾解釋具有專業性或較為艱深的詞彙與知識,最好附加適度的舉例,以及專有名詞的正確表達。「這就是『必要之惡』的存在意義。」鍾孟燕說。



[1] 消費券:代用券的一種,為實現經濟政策的工具之一。政府或者企業發放給人民消費券,作為人民未來消費時的支付憑證,期待藉由增加民眾的購買力與消費慾望的方式以振興消費活動,進一步帶動生產投資等活動的成長,加速景氣的復甦。我國於二oo九年對國民與具有長期居留資格的住民全面發放「振興經濟消費券」,每人新台幣三千六百元。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小小力量創造無限可能─沈芯菱 講座紀錄

生命故事講堂

小小力量創造無限可能

講者:沈芯菱
時間:2009/3/20
地點:清大教育館
           攝影:外語10 吳佩寰、化學12 胡文馨

           紀錄:工科09 許承傑生科09 葉威廷


                   

故事是從十三年前一個寒冷冬天開始的。
  雲林縣的北港媽祖廟前,一個小女孩手裡握著五顏六色的氣球,沿著廟口叫賣著,心急地想要賣出存貨,但生意就像天氣一樣地嚴峻冷清。望著賣大餅的阿伯走過,小女孩一個分神,氣球便掙脫她的手逃走了,她使盡力氣想要抓回逐漸飛走的氣球,無奈怎麼也抓不著,想到今日的收入就樣沒了,小女孩哭了,她的母親一邊抱著她、安慰她,一邊走進了媽祖廟裡。跪在媽祖的面前,母親虔誠地對媽祖說:「上天若留阮一條生路、一口飯呷,阮必定教囝仔以愛待人。」
九十分的生命由自己的人生觀而決定
  沈芯菱於一九八九年出生,家裡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因父母親從事成衣加工失敗,需償還龐大債務,於是一家開始四處奔波。孩提時代的她經常睡在車上,或交流道旁的休息站裡。從小,面對家裡的貧窮,母親教導她要懂得知足、感恩,在這樣的薰陶下,她養成了寫感恩日記的習慣,每天要跟十個人說謝謝,這是尋求快樂最簡單的方法。對於貧窮,沈芯菱認為:「生命中有十分是命中注定,而剩下的九十分是由自己對生命、人生的觀念體悟而決定的。」她舉不丹這個國家當例子,雖然國民所得很低,但卻可以在世界快樂地圖上排名第八名││ 貧窮的人一樣可以快樂,因為他們知足。因為經歷過貧窮,沈芯菱更明白,貧窮的人才是最幸福的,對於處在貧窮的人來說「食物少了,但嘴裡的滋味多了」,一片麵包就很喜悅,一滴水就是恩賜。
   自小學四年級學校的電腦課程開始後,沈芯菱便對電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母親為了她四處借錢,忍受旁人冷言冷語,甚至將寶貴的玉鐲拿去抵押,終於買來了沈芯菱的第一台電腦。對於母親這份得來不易的珍貴禮物,她非常地感激,每日自我苦學,在十二歲時學會架設網站、寫程式、多媒體等技能。沈芯菱說:「受了磨難,卻沒被困住;絕了路,卻沒絕望。」靠著努力與堅持,她為父母的成衣服裝生意架設了第一個成衣網站,穩定家計。
有夢不去追逐才丟臉
  靠著桌上的一部電腦,數位相機,印表機與掃描器,沈芯菱成立自己的第一個工作室,於此時開始創業她幫助工商團體架設網站,拿到了人生第一筆的酬勞,她想要孝敬母親,但母親卻沒有收下,母親對她說:「這是老天爺賜予妳的天賦與機會,妳應該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沈芯菱說到某次段考結束,她很開心地拿到了一百分,但是卻看到隔壁的男同學,低著頭,默默看著自己五十幾分的考卷。在那一瞬間,沈芯菱覺得非常難過,她知道這位同學並不是因為真的笨而考不好,而是因為每天放學必須到田裡幫忙家計,沒有多餘的時間學習,才會得到如此的分數。因此,當時十三歲的沈芯菱便在心中發願,要竭盡所能幫助弱勢族群。
  因為了解到弱勢族群教育的缺乏,小學六年級的沈芯菱架設了「安安免費教學網站」,匯編了數十萬筆多元領域的教材,希望能讓各地的弱勢學子,能在此網站上免費的使用教學資源。網站在最初成立的時候,遭受到了許多人的質疑與相當大的挫折,但沈芯菱相信:「一個人的夢想有多大,挫折就有多大,但看到的世界就更大。」至今,已有三百多萬學子於此站學習,而安安免費教學網站也獲選編入教科書與教學年鑑中。「不要嘲笑每一個很傻很天真的夢想!」她認真地說。
  民國九十三年,正值各區立法委員選舉。國中二年級的沈芯菱聽見候選人們聲嘶力竭地宣稱自己愛農民,但往窗外一看,自己家對面的柳丁園,一顆顆飽滿結實的柳丁,卻因乏人問津,任其過熟,腐爛地上。她將憤怒與不平化為文章,投稿至聯合報社,隔天即遭到農委會不合理的豋報抨擊,沈芯菱對此表示:「別怕做錯,只怕沒做過。」後來她發起了「全民吃柳丁」的運動,這個事件引起社會熱烈的討論與關注。在號召下,當時所有中小學的營養午餐皆是供應柳丁,政治人物也同起響應。在全民的幫忙之下,柳丁從一元提升到四元,舒緩了果農經濟的窘境。
草根人智慧
  向來是「以愛待人」為原則的沈芯菱,在十三歲時的一個炎熱夏天,看到有位媽媽指著一個工人對著孩子說:「你看,你要是不讀書,就會跟這個人一樣。」 她轉頭看看這位汗流浹背,扛著磚瓦的辛苦工人。工人要疊多少磚塊,扛多少鋼筋,蓋多少別人住的房子,才能肩負起孩子生活的經濟壓力?資源回收的老阿婆,市場辛苦叫賣的攤販,這些草根人難道不值得受人尊敬嗎? 於是,沈芯菱決定拿起她的相機,用五、六年的時間,紀錄下這些草根人物的故事:
    居住在魯凱族部落,高齡八十九歲、生了一打小孩的雷布達阿嬤,告訴沈芯菱三個活得久的秘訣:「抽菸、喝小米酒、檳榔」經過一個下午的談話後,沈芯菱才真正得知阿嬤長壽的原因──快樂。阿嬤說:「現在的人為什麼這麼不快樂,開始憤世嫉俗,不相信這個世界?」這些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沒想過給別人快樂。
      在竹七採鳳梨的阿伯,摘鳳梨時要套兩副手套,不然會被刺傷。早上七點多採收到下午仍未採完,就算今年鳳梨一斤才四塊錢,阿伯仍然堅毅地說:「當鳳梨栽進土裡,我就要把它採收起來,不論多麼賤價慘賠。因為這是天公伯給我的責任,也是身為一個農夫的尊嚴。」
    沈芯菱曾在鄉下某間小學附近,看到一個老婆婆站在離學校很遠的地方朝學校觀望,婆婆說是在等她的孫子下課,當被問到為什麼要站在這麼遠的地方躲躲藏藏地等?婆婆苦笑著說因為剛下田,穿著工作服帶著斗笠,腳滿是泥濘,不敢去接她的孫子,因為同學會笑他,「我無求大富大貴,只望三頓飽,等細系出頭天,無通看我無台語。」
      噴農藥的老人無奈地微笑:「不知係蟲先死還是人先倒。」;拖著大包小包資源回收的阿嬤:「拖了十公里,甘換有一口飯。」;在偏避荒涼的沼澤地工作採蛤仔的奶奶說,她收到一個紅包禮。原來是她開蛤仔的時候被割掉一塊肉,流出來的血,奶奶將之戲稱為紅包禮,因為「留些血,會通換來我孫註冊錢。」
    沈芯菱說,這些草根人民擁有的是我們所沒有的街頭智慧,是為了生存而發展出的破框能力;每一個草根人都有著值得社會敬重的態度,都有著與老天相處所培養出來的尊嚴。沈芯菱將她走訪台澎金馬蘭綠島,從二OO至二OO一二年,拍攝近三十萬張影像、數十萬字田調和口述歷史,在網路架設成一個「數位典藏資料庫」。二OO八年,沈芯菱掌鏡之「草根台灣臉譜」,被邀至二OO八年北京奧運台灣故事館參展,台灣的草根精神也因此登上了全球矚目的奧運殿堂,吸引國際五百多萬人士蒞臨參觀,沈芯菱將一張張微笑的臉譜、一顆顆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烙印在全球人們的心房。
不妥協人生
  沈芯菱認為生命只有三天:昨天、今天跟明天。昨天已然過去、明天又尚未到來,所能把握的只有今天。而對於學校教育,她說:「學校給的是成績,你要的是什麼?」她認為「有一分能力就做一分事吧,不要學到一百分後才來做事。」因為明白這些道理,沈芯菱跟從自己的意念、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說:「人生沒有第一志願,只有適合自己的志願。」身為平常人的我們,「也許無法做大事,但至少做好每件小事。」唯有蜘蛛網式多方面去的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不同事物,我們才可以用同理心去對待別人,「當你面對自己的時候,請手心向上,面對別人,試著手心向下,想一下自己所能給予的。」最後,她用「關鍵不在如何實現夢想,而是你要如何無悔的過一生」來勉勵大家,不要去妥協自己人生,也不要害怕犯錯,雖然可能受到質疑,但在付出的過程中,我們已經得到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