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3日 星期五

鏡頭下的社會呈現與深思/我的媒體生涯─ 顏章聖 講座紀錄

生命故事講堂

鏡頭下的社會呈現與深思/我的媒體生涯

主講人: 顏章聖
時間: 2006/10/13 上午10;00-12:00
地點: 清大教育館313
紀錄者: 林沂蓁、黃雅意



顏章聖說,他當初會進入此行業,主要是受了父親的影響。「當上一名記者,最特別之處就在於,記者能看到及體驗我們不常見的事物,並將這些具歷史意義的事件紀錄下來,並呈現給觀眾。」不過,媒體並非完整的真實呈現事實,它是將事件「再現」於我們的眼前,並加深我們對事件的印象。
台灣媒體現況談
顏章聖提到了「腳尾飯事件[1]」的真相:當年各家電視台都以獨家報導的畫面,連續播送這件駭人聽聞的事件,但是後續卻發現,這一切都是王育誠為了操弄媒體,作出的一連串假事件。媒體雖在事後紛紛辯駁消息來源以撇清立場,但此事件不禁讓我們懷疑,媒體是否能堅守其公共服務的原則,而不受他人操弄。
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往的電視作業流程也有所改變,像是SNG車的氾濫應用。雖然即時報導是SNG的特色,但這也使得新聞往往沒經過查證,就被報導出來;而現場的直播,也暴露出記者的臨場反應的有待加強;另外,SNG帶來的負擔也是令人吃驚,例如在915[2]當天的SNG的衛星租用費,就高達兩億新台幣。「是否真有此必要呢?」顏章聖又說,在今天,媒體報導的圖文比例已變為64,而八卦雜誌的封面似乎也成為媒體的重點。顏章聖強調:「新聞媒體所能做的就是找出自己的定位,利用自己的特色來跟報章雜誌有所區別,才能免於這惡性循環的劣質報導。」

從目前全台看新聞率,由原本的35下降到現在的7%。就可以明顯看出民眾對電視新聞的不信任。顏章聖歸結,鏡頭下的社會大致有下列幾種呈現:集體焦慮--犯罪新聞讓人焦慮不安、政黨惡鬥新聞、二分法兩極化、充斥著誇大不實--媒體未經查證報導,攸關媒體公信力、不勞而獲-一夜致富新聞、過度消費新聞充斥--錯誤的價值觀、假事件--經過查證後不論對錯仍繼續報導、物化女性--矮化外籍配偶、粗俗-用語及拍攝角度、挖人隱私、商品化的資訊充斥,這些都是現在媒體所呈現出來的亂象。還好,顏章聖說,在公共服務這點上,媒體至少仍有同樣的共識,例如將奧運轉播權讓給無線台,以照顧所有閱聽人的權利。
在現今媒體互相競爭、惡性循環的生態下,記者們常常為了獨家,而身陷危險的採訪過程中。堅守專業性原則的平宗正先生,因在颱風天外出採訪而遭洪水沖走,為了保護機器而犧牲了自己的性命。IFJ的「帶著報導,活著出來」也在這不幸的事件發生後成了大家的採訪準則,媒體們集體連署了《平宗正條款[3],以保護記者們的生命安全。
捨棄熱門,從關心出發
顏章聖說:「我喜歡做人物的故事,因為新聞是因為『人』去關心、去寫、去了解的。」拉丁舞法師、超齡小孩、農夫網拍買橋、家扶中心培養出工程師……等,顏章聖的每一篇新聞、每一個事件都有它特殊之處,雖然題材偏門卻充滿了人情味。顏章聖習慣會對事件做後續的追蹤,他說:「這是對受訪人的一種重視,也是身為一個記者的職責。」不僅要報導事件,更要報導需要被關心的事件,而不是一窩蜂的追求熱門話題。


[1] 腳尾飯事件:事件發生於20056間,台北市議員王育誠利用錄影帶拍攝殯葬業者在告別式結束後,將腳尾飯送至民間自助餐店內,用菜餚製作成豆腐乳的片段,該片段於200562TVBS-N新聞台播出。腳尾飯現象經王育誠議員提出後引起台灣社會的普遍關注,但疑點也逐漸浮現。經媒體追查,該卷錄影帶被證實是王育誠的議員助理們聯同一位曾於東森新聞某台任職的攝影組副組長及一位臨時演員所共同參與製作,被輿論譴責:「一場自編、自導、自演的造假揭弊案」。
[2]
[3] 《平宗正條款》:其中包括四點聲明與三大呼籲。四點聲明為:新聞事業單位應為所有外勤員工加保新聞採訪意外險、落實「人身安全重於報導與設備」原則。至於新聞工作者採訪與報導等工作上所必須使用的各項器材之維修、保養與購置,應由新聞事業單位負責,同時也要減輕地方記者採訪配備的重量,確保記者安全。在三大呼籲方面,記者協會呼籲政府相關單位應以「黃色警戒線」區隔緊急事故現場,並及時建立「發言人制度」,統一對媒體發言,至於政府官員與民意代表,則應以較為節制且實際的「事後勘災」,取代「立即性勘災」。

同學專心聽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