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一個業餘史家書寫經驗─呂正理 講座紀錄

生命故事講堂       

一個業餘史家書寫經驗

講者:呂正理先生
日期:2011/4/15(五)

時間:AM10:00~12:00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教育館 313教室
記錄:賀安麗、鄭佳宜、陳慧元、黃妙雯
攝影:王婉如、林建呈


《另眼看歷史》一書作者呂正理表示,他幼時便喜歡看布袋戲、歌仔戲,聽人說書,所以從小便對歷史有著濃厚興趣;考大學時更一度想要選填歷史系,可是卻遭到父親的阻擋,後來選擇清大化學系。有人問他,當初若有機會重新選擇科系,是否會作出一樣的選擇?呂正理回答:「成功與否,在於行事時的“timing”:過去的世代,通常只有理工科系才有機會闖出一片天;而且現在時代不斷在進步,市場又走向國際,不再局限於台灣。」所以若再給呂正理一次選擇的機會,他表示,他仍會選擇作同樣的選擇。
因興嘆而著述
目前是鼎信顧問公司董事長長的呂正理,自小就喜愛歷史。中學以前的歷史教育只重死記硬背,但他卻覺得歷史不該只有人名與事件結果。事件發生的遠因、近因及對往後的影響,對我們更為重要。「我們對古代人很多思想行為不了解,是因為無法了解當時的大環境。如果你了解那時代的事情,你就會一清二楚,所以就不用背。」

進入社會後,呂正理在經營顧問公司之時,也看見了許多企業的興衰過程,不禁令他聯想起王朝的崛起與衰落,長期累積感觸之下,成為他寫作《另眼看歷史》的另一個動機。呂正理驕傲地說:「此書的完成累積了他四十年的歷史知識。」


著書歷程
《另眼看歷史》一書於二OO六年十一月十六日清晨三點開始動筆。呂正理念歷史四十多年了,一直想寫一本書,只是苦於沒有題目。那天晚上他在床上輾轉反側,思潮起伏,思來想去,想到《世界史綱》(The Outline of History)的作者 George Wells在其序中寫的一段話:「歐洲人在學生時期所學到的都是偏狹的歷史,因為他們是被蒙上民族主義的眼罩來學歷史的。除了自己的國家以外,一切國家都視而不見。」於是,呂正理決定寫出一部包含中日韓及台灣多角互動關係的歷史,用多國各自的視角為歷史建構出真實的樣貌。
《另眼》一書在二OO七年十二月完成初稿共有三十一章。當時呂正理敲了多家出版社的門。當編輯們聽到內容為近千頁的歷史書,不是表示沒市場,就是覺得呂正理像個瘋子,都將他拒之於門外。但是,呂正理並不感到氣餒,這次失敗經驗讓他了解到,書本市場這個領域的運作規則,在探知初稿與市場方向的落差後,呂正理於二OO八年一月開始改寫,並於同年五月完成二稿共三十二章,最後遠流出版社同意出版《另眼》,但卻因遇上[1]柏楊去逝而延緩。
呂正理起初不願等待。但轉念一想,將出版延後所空出來的時間,拿來對稿件作修訂,使其更具特色,未嘗不是件好事?於是自二OO八年六月起,他開始大幅改寫,將〈思想及宗教篇〉及兩卷〈歷史的借鏡〉拆開另立新章。至OO八年十二月完成三稿共四十章。
三稿初成,呂正理並不甚滿意,他希望《另眼》能以更嚴謹的角度帶領讀者了解歷史。但他自知非文史本科系出身的自己,靠一己之力無法有更進一步的突破,於是在二OO九年一月,他敲上史語所[2]王汎森先生的大門,希望得到歷史專家的幫助。王先生在看過稿件後肯定《另眼》一書有其特色,並安排其他八位歷史學者在接下來的一年當中,與呂正理就書的內容逐章討論。


[1]柏楊(一九二年三月七日│ OO八年四月二十九日),本姓郭,原名定生。筆名來自中橫公路隧道附近台灣原住民部落的原名諧音「古柏楊」,另一個筆名則是鄧克保,台灣作家、思想家、歷史評論家,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被稱為台灣魯迅。著名作品有《柏楊版資治通鑑》等。
[2] 王汎森,臺灣雲林縣北港鎮人。歷史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現任副院長。曾任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主要從事思想文化史學術史以及史學史研究。



《另眼看歷史》
《另眼看歷史》是一本涵蓋中國、韓國、日本、台灣的歷史沿革的通史,共分為七卷四十章,前五卷是依據歷史史實寫成。第四卷〈思想及宗教篇〉被呂正理視為最關鍵的一卷。呂正理表示,歷史跟音樂一樣有所謂的「旋律」,很多音樂家都不必看譜,是因為在他腦子裡那是一個旋律;而一個把歷史讀通的人,是不用背的,因為歷史的主旋律即是宗教思想。
「站在歷史的角度去思考,會讓我們對人生有許多啟發。所以對歷史發生的遠因、近因,去產生聯想,比任何細節都重要。」呂正理舉了幾個書中的例子,來解釋何謂對歷史發生的遠因、近因去作聯想。如漢武帝的「窮兵黷武」,表示求得歷史事實的重要性;用王安石變法為何失敗、與草原孤兒成吉思汗建立大帝國,來解釋歷史可以提供我們的借鏡;用日本明治維新的開放學習,對比清朝遣送留學生回國,闡述思想多元化的重要性;最後再以無為而治的漢文帝、與窮兵黷武的漢武帝之對照,來鼓勵我們念歷史時要兩相對比才能有深刻的了解。呂正理表示,雖然歷史的遠因、近因、結果所構成的是一歷史事件。但「對於人的評斷」仍是必要的。多角度多元思考是很重要的,所以當我們在描寫一個歷史人物的同時,好事壞事都要寫進去,必須做個平衡,讓後世的讀者自由評斷。

《另眼》這本書有五個特色:其一,有別於市面上的史書,本書寫的是地區性的歷史學──「多角交織的歷史」,非單一國家視角的歷史學;其二,思想、宗教和社會價值觀在書中是非常重要的。研讀歷史,理應回到過去,用當時的思維去思考當時發生的事件;其三,本書的敘述嚴謹,言而有據。呂正理就如同福爾摩斯辦案時所說的話:「當你把種種不可能的因素都排除掉,剩下的東西就是非常接近的事實。」而這句話就是呂正理書寫的態度,自己所寫的東西雖然不一定是史實,但是非常接近史實;其四,書中最後兩卷包含了呂正理的個人主觀評論;其五,本書從策略的角度看歷史。因為呂正理本人為專業的企業顧問,他希望書中描寫的歷史是可以給很多老闆或CEO作為參考的。
呂正理先生與課程同學及老師合影留念